[实用新型]深孔铰刀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87295.3 | 申请日: | 2013-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168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李杰;杨海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国丰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D77/00 | 分类号: | B23D77/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闫俊芬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铰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刀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加工深孔的深孔铰刀。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领域中,常会遇到需要加工深孔及深孔内部构造的工件,目前通常利用深孔刀具进行加工。现有技术深孔刀具采用长杆结构,但是由于刀杆较长,传递扭矩的能力下降,刀杆的强度较低,在高速旋转或大扭矩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难以保证深孔加工的尺寸和精度,造成产品不合格,废品率较高。而如果采用定制的高强度刀杆,价格又比较昂贵,使加工成本大大提高。
但是,即便采用高强度的导杆,加工时随着孔加工深度的增加,绞刀与被加工孔的接触面积越来越大,阻力和机床负载也越来越大,当负载超过机床极限值时,机床终止加工。一般受机床负载限制现有的绞刀绞孔深度一般在绞刀直径的8倍以内,如何能加工更深孔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能加工深孔的深孔铰刀。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深孔铰刀,包括用以与机床连接的刀柄,上端与刀柄固定连接的刀杆以及固定设置在刀杆下端部的刀头,其中所述的刀杆为圆柱状且外侧套设有轴承套,所述的轴承套的外径小于刀头的加工半径。
所述的轴承套包括与所述的刀杆固定连接的内套、套设在内外外侧的外套以及设置在内套和外套间允许外套相对内套自由转动的轴承或者滚珠。
所述的轴承套包括套筒,所述的套筒与刀杆间设置有轴承或者滚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深孔铰刀通过增设轴承套,将被加工孔内壁反作用力作用于刀具,提升刀具加工时的扭矩,加工时绞刀与被加工孔的接触面积大幅减小,机床负载也大幅下降,绞孔深度能达到绞刀直经的10倍。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深孔铰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深孔铰刀,包括用以与机床连接的刀柄1,上端与刀柄固定连接的刀杆2以及固定设置在刀杆下端部的刀头3,其中所述的刀杆为圆柱状且外侧套设有轴承套4,所述的轴承套的外径小于刀头的加工半径。
所述的刀柄与现有技术类似,其在加工时与机床主轴相连,主轴通过刀柄转动带动深孔铰刀转动以完成深孔加工,因为加工时深孔铰刀在转动的同时也向下运动,通过轴承套将深孔铰刀与被加工孔内壁的部分摩擦由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能有效减小阻力,从而降低机床负载。
具体来说,所述的轴承套包括与所述的刀杆固定连接的内套、套设在内外外侧的外套以及设置在内套和外套间允许外套相对内套自由转动的轴承或者滚珠,内套和刀杆可采用键槽或者销钉等固定方式,外套相对刀杆的自由转动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之宗旨。
作为上述的另一种变形,所述的轴承套也可以为单个套筒,所述的套筒与刀杆间设置有轴承或者滚珠。轴承的设置数量以及滚珠道的设置数量视情况而定,在此不再展开描述。
所述的刀杆用以传动力矩带动刀头转动在工件5上完成孔6的加工,在加工时刀杆会高速转动,但是套设在刀杆上的轴承套不会随之发生转动,两者之间的光面接触能有效减小加工孔对刀具,尤其刀杆的阻力,机床负载也大幅下降,绞孔深度能达到绞刀直经的10倍,大大提高了可加工深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国丰模具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国丰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872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减速机底座桶子模具
- 下一篇:一种面条机手动简便式调节旋钮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