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屋面瓦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386990.8 | 申请日: | 2013-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036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 发明(设计)人: | 李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森 |
| 主分类号: | E04D1/12 | 分类号: | E04D1/1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28200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屋面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屋面瓦。
【背景技术】
房子的屋面系统大致可以分成坡屋面和平屋面两个系统。坡屋面系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我国自有史记载以来至清末,房屋建筑几乎都是坡屋面的。国外也大致如此,不过更具特色和多样性,如有各种尖屋顶、圆球屋顶等。平屋面系统实际是从古代城堡结构演化而来,伴随着现代混凝土构件的发展,在许多高层建筑上获得了广泛的采用。坡形屋面基本都使用了屋面瓦。
目前在民用仿古住宅、高级公寓、别墅等建筑物中已越来越多采用屋面瓦这种建筑材料,这样使得屋顶变得特别有风格,能够受到广大用户的喜欢。但现有屋面瓦的防风、防水的效果还是有所欠佳,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建筑业的需要。
故有必要对现有屋面瓦结构进行进一步地技术革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屋面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屋面瓦,它包括瓦体,所述瓦体的上表面通过隔条隔置有防风槽,防风槽通过缺口与瓦体的大凸台相连相通,所述隔条上设置有两个螺丝孔,所述瓦体上表面的左侧设置有若干条防水槽一,若干条防水槽一均汇聚于导水口,所述瓦体下表面的左侧设置有若干条防水槽二,所述瓦体下表面顶端的设置有若干个小凸台;所述瓦体的上表面设有平面段一、弧面段和平面段二。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槽一的数量为两条。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槽二的数量为两条。
进一步地,所述瓦体下表面顶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小凸台。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屋面瓦,它包括瓦体,所述瓦体的上表面通过隔条隔置有防风槽,防风槽通过缺口与瓦体的大凸台相连相通,所述隔条上设置有两个螺丝孔,所述瓦体上表面的左侧设置有若干条防水槽一,若干条防水槽一均汇聚于导水口,所述瓦体下表面的左侧设置有若干条防水槽二,所述瓦体下表面顶端的设置有若干个小凸台;所述瓦体的上表面设有平面段一、弧面段和平面段二。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通过防风槽可以防止台风刮起瓦体;通过大凸台可以起到防风防水的作用,也可以防止瓦体上表面的水倒流至防风槽中;通过设置平面段一、弧面段和平面段二可以有效防止雨水从瓦体两侧漏出;通过防水槽一和防水槽二可以有效引导瓦体边缘的雨水,防止雨水从瓦体连接处流入室内;通过小凸台可以增加瓦体下方的透风能力,从而加大室内空气的流动能力,也能够有效降低室内的温度。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左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螺丝孔;2、防风槽;21、缺口;3、防水槽一;
4、导水口;5、防水槽二;6、小凸台;7、隔条;
81、平面段一;82、弧面段;83、平面段二;9、大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中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屋面瓦,它包括瓦体,所述瓦体的上表面通过隔条7隔置有防风槽2,防风槽2通过缺口21与瓦体的大凸台9相连相通,所述隔条7上设置有两个螺丝孔1,所述瓦体上表面的左侧设置有若干条防水槽一3,若干条防水槽一3均汇聚于导水口4,所述瓦体下表面的左侧设置有若干条防水槽二5,所述瓦体下表面顶端的设置有若干个小凸台6;所述瓦体的上表面设有平面段一81、弧面段82和平面段二8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防水槽一3的数量为两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防水槽二5的数量为两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瓦体下表面顶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小凸台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森,未经李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869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