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扁平式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86500.4 | 申请日: | 2013-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434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吴安智;陈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双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寰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8 | 代理人: | 王晔;苏育红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扁平 热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扁平式热管,特别涉及一种有助于电子产品内部进行散热的扁平式热管。
背景技术
扁平式热管是一种具优异热传导性能的导热组件,且其占用空间小,因而广泛运用于薄型化电子产品内部所设的散热装置上,请参阅图4及图5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扁平式热管,其为一中空密闭管体30,该管体30的一端为蒸发段31,另一端为冷凝段32,管体30的内部填充有工作流体(图中未示)并设置有毛细结构40,管体30的断面呈扁平状,管体30具有两相互对应的管壁。
现有技术中的扁平式热管在实际使用时,以蒸发段31接触热源,冷凝段32接触散热组件(例如:散热鳍片),工作流体在蒸发段31吸收热源的热量后即开始汽化,该汽化的工作流体会流向较低温的冷凝段32并透过散热组件释放热量后凝结成液态,该液态的工作流体会经由毛细结构40回流至蒸发段31,通过工作流体在管体30内循环进行液汽相变化,使得扁平式热管呈现快速均温而达到传导热量的功效。
然而,现今电子产品的发展朝向如何提高效能为主要要求,高效能伴随而来的问题即是高发热量,若热量无法有效排除,将影响电子产品正常运作,故现今电子产品对于散热要求越来越高,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扁平式热管并无法满足现今电子产品的散热效能,因此尚有待进一步改良。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前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扁平式热管,通过在管体上设计置凹部,以达到利于电子产品内部进行散热的目的。
为达到前述的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扁平式热管为一中空密闭管体,该管体的一端为蒸发段,另一端为冷凝段,管体的内部设置有毛细结构,管体的断面呈扁平状,管体具有两相互对应的管壁,其中一管壁的外壁面形成有一凹部,该凹部的空间形成为一通道。
所述的扁平式热管,其中该凹部沿着管体的长轴方向延伸。
所述的扁平式热管,其中该凹部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一侧壁。
所述的扁平式热管,其中该凹部的一侧形成有一侧壁,另一侧呈开放状。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扁平式热管,可以获得的优点及功效增进至少包括:管体的凹部空间所形成的通道有利于电子产品内部的空气进行流通,故电子产品内部的散热效果可获得提升,且电子产品的外壳表面温度可获得下降,本实用新型扁平式热管能够满足高效能电子产品对于散热的要求,又管体的凹部也可强化管体的结构以增大管体可承受的应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的立体外观图。
图5是现有技术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管体 25 30管体
11蒸发段 31蒸发段
12冷凝段 32冷凝段
13、13A凹部 40毛细结构
20毛细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扁平式热管,其为一中空密闭管体10,该管体10的一端为蒸发段11,另一端为冷凝段12,管体10的内部填充有工作流体(图中未示)并设置有毛细结构20,管体10的断面呈扁平状,管体10具有两相互对应且平行的管壁,其中一管壁的外壁面形成有一凹部13,该凹部13的空间形成为一通道,该凹部13沿着管体10的长轴方向延伸,在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该凹部13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一侧壁,在图3所示的具体实施例,该凹部13A的一侧形成有一侧壁,另一侧呈开放状。
本实用新型扁平式热管运用在轻薄型电子产品内部所设的散热装置上,实际使用时,以蒸发段11接触热源,冷凝段12接触散热组件(例如:散热鳍片),工作流体在蒸发段11吸收热源的热量后即开始汽化,该汽化的工作流体会流向较低温的冷凝段12并透过散热组件释放热量后凝结成液态,该液态的工作流体会经由毛细结构20回流至蒸发段11,通过工作流体在管体10内循环进行液汽相变化,使得扁平式热管呈现快速均温而达到传导热量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之扁平式热管的特点在于,该凹部13空间形成的通道有利于电子产品内部的空气进行流通,故电子产品内部的散热效果可获得提升,且电子产品的外壳表面温度可获得下降,本实用新型的扁平式热管能够满足高效能电子产品对于散热的要求,又通过该凹部13的设计,也可强化管体10的结构以增大管体10可承受的应力。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双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双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865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量测机
- 下一篇:一种余热回收烟道内换热面的固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