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84709.7 | 申请日: | 2013-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183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时培成;孙阳敏;蔡仁智;陈陆骏;汤长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T13/74 | 分类号: | B60T13/74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梁李兵 |
地址: | 241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机械 制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子机械制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也渗透进了制动系统,即电子制动技术,制动系统在汽车的安全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液压制动系统的制动方式及灵敏度已近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人对汽车的追求,其制动器体积大,占用空间大,在尺寸上已经没有多大的优化空间,而且制动力不能均匀分配,不能适应不同路况的变化。
电子机械制动(Electronic and mechanical braking system ,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是指由电子控制方式实现汽车制动的技术,代替原有传统的液压伺服制动装置安装在汽车制动盘上,将传统的制动方式推进了一大步。
电子机械制动采用CAN线进行数据接收和反馈,能大大减少尺寸,通过各传感器的信息的收集,由ECU可进行反馈改变,能很好适应各个路况。
实用新型内容
为实现制动电子机械化,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占用空间小,维护方便且能提高汽车主动安全性和稳定性的电子机械制动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子机械制动系统,包括制动踏板、电控ECU、电源、电机、行星减速机构、滚珠丝杆机构、增力机构、制动盘、制动钳体,所述电机产生的转矩通过行星减速机构、滚珠丝杆机构、增力机构传递,最终带动制动钳体夹紧制动盘,所述电子机械制动系统还包括踏板角度传感器,所述踏板角度传感器安装在制动踏板的转接处,踏板角度传感器分别与电控ECU和控制器局域网相连,电控ECU与电机的电源相连。
所述电子机械制动系统还包括防抱死机构,所述防抱死机构为与电控ECU相连的电磁铁,电磁铁固定设在一齿轮上,该齿轮与电机的电机转子外侧外齿圈相对应。
所述电子机械制动系统还包括压力、轮速及车速传感器,压力、轮速及车速传感器与电控ECU相连。
所述行星减速机构的中心轮为电机转子内侧的外齿圈,行星轮架输出端的推杆与电机转子中心轴同向对齐。
所述制动钳体包括内侧制动钳和外侧制动钳,内侧制动钳和外侧制动钳之间通过旋转体联动,内侧制动钳一侧与增力机构相对应,内侧制动钳另一侧上对应旋转体一端设有凸出机构,旋转体另一端与外侧制动钳相对应。
所述踏板角度传感器采用电感式角位移传感器,通过CAN线分别与电控ECU和控制器局域网相连。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制动执行器和制动踏板之间没有了液压和机械连接,取而代之是数据线,这不但将大大减少制动器的作用时间,进而有效地缩短制动距离;同时减少使用空间且数据线布置灵活性大;
2、无需制动液,避免制动液泄露问题,同时有利于环保和减少能源利用量;
3、无需液压系统,减少了能量消耗,适合纯电动汽车采用;
4、零件数量减少,增大使用空间,提高汽车的舒适度,结构简单,安装简易等。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子机械制动系统原理框图。
图2为图1中A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2中C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B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制动踏板,2、踏板角度传感器,3、电控ECU,4、电源,5、电磁铁,6、电机转子外侧外齿圈,7、电机定子,8、电机转子,9、行星减速机构,10、滚珠,11、推杆,12、滚珠丝杆机构,13、增力机构,14、制动盘,15、制动钳推力旋转制动机构,16、制动钳体,16-1、内侧制动钳,16-2、外侧制动钳,16-1-1、凸出机构,17、压力、轮速及车速传感器,18、控制器局域网,19、固定销,19-1、开口销,20、旋转体,21、行星轮,22、行星轮架,23、中心轮,24、内齿轮,25、电机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该电子机械制动系统,包括制动踏板1、踏板角度传感器2、电控ECU3、电源4、电机、电磁铁5、行星减速机构9、滚珠丝杆机构12、增力机构13、制动盘14、制动钳体16、压力、轮速及车速传感器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847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分子耐高温防水卷材
- 下一篇:一种带LED灯指示的光电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