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黏原油太阳能加热输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83818.7 | 申请日: | 2013-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190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雷毅;杨超;刘更民;陈洪玉;王晓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B65D88/74 | 分类号: | B65D88/74;F24J2/00;F24J2/04;F24J2/40;H02N6/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8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原油 太阳能 加热输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高黏原油太阳能加热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原油的普遍特点是含蜡高、凝点低和粘度高,在开采和集输过程中需要通过加热等方法保持原油良好流动性。传统的加热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随着常规能源的不断减少,寻找一种可再生能源代替常规能源迫在眉睫。
传统的对储油罐进行加热和保温的方法是燃烧煤、油、气等矿物燃料对储油罐进行加热,该方法不仅会消耗大量的能源,系统效率低,耗用金属材料多,而且安全隐患大,操作复杂,设备占地面积大,同时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现有技术中还没有有效解决原油输送中存在能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高黏原油太阳能加热输送装置,其工艺简单,降低原油粘度效果显著,降低能源损耗,生产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其技术方案是:包括集热器、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自动控制装置、电磁加热棒、电动机、油罐、螺旋输送装置、加热盘管、循环泵、阀门、温度传感器、水位传感器和保温水箱;所述保温水箱的一侧箱壁上设置热水出口、热水回水口和冷水补水口,热水出水口通过循环泵和阀门与加热盘管的一端连接,热水回水口与加热盘管的另一端连接,冷水补水口通过水泵与水源井管道连接;保温水箱的另一侧箱壁上设置循环水出口和循环水入口,循环水出口通过循环泵与集热器的入水管道连接,循环水入口与集热器的出水管道连接;保温水箱的底部设有电磁加热棒,电磁加热棒通过蓄电池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连接,电磁加热棒、蓄电池、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之间通过导线连接;保温水箱内设置温度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通过数字信号线与自动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油罐内设置加热盘管,油罐出口处设置螺旋输送装置,螺旋输送装置通过电动机与蓄电池连接,螺旋输送装置、电动机、蓄电池之间通过导线连接;电磁加热棒和螺旋输送装置上设有自动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的运行和停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结构简单,造价低廉,通过太阳能集热器和太阳能电池板复合加热,有效地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上图中:1、集热器2、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3、蓄电池4、自动控制装置5、电磁加热棒6、电动机7、油罐8、螺旋输送装置9、加热盘管10、循环泵11、阀门12、温度传感器13、水位传感器14、保温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包括集热器(1)、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2)、蓄电池(3)、自动控制装置(4)、电磁加热棒(5)、电动机(6)、油罐(7)、螺旋输送装置(8)、加热盘管(9)、循环泵(10)、阀门(11)、温度传感器(12)、水位传感器(13)和保温水箱(14);所述保温水箱(14)的一侧箱壁上设置热水出口、热水回水口和冷水补水口,热水出水口通过循环泵(10)和阀门(11)与加热盘管(9)的一端连接,热水回水口与加热盘管(9)的另一端连接,冷水补水口通过水泵与水源井管道连接;保温水箱(14)的另一侧箱壁上设置循环水出口和循环水入口,循环水出口通过循环泵与集热器(1)的入水管道连接,循环水入口与集热器(1)的出水管道连接;保温水箱(14)的底部设有电磁加热棒(5),电磁加热棒(5)通过蓄电池(3)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2)连接,电磁加热棒(5)、蓄电池(3)、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2)之间通过导线连接;保温水箱(14)内设置温度传感器(12)和水位传感器(13),温度传感器(12)和水位传感器(13)通过数字信号线与自动控制装置(4)连接;所述油罐(7)内设置加热盘管(9),油罐(7)出口处设置螺旋输送装置(8),螺旋输送装置(8)通过电动机(6)与蓄电池(3)连接,螺旋输送装置(8)、电动机(6)、蓄电池(3)之间通过导线连接;电磁加热棒(5)和螺旋输送装置(8)上设有自动控制装置(4),控制装置的运行和停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8381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