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线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83761.0 | 申请日: | 2013-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261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明;章剑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02 | 分类号: | H01R4/02;H01R4/70;H02G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束装配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线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电气化程度的不断增强,汽车电气系统故障率也在不断攀升,其中因线束原因产生故障的比例约占1/3,汽车线束遍及整车各个部位,其装配位置在车辆的最内部,当线束出现故障时,其检修的复杂度和成本都很高,因此,对汽车线束的检修方便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汽车线束中多根导线互联时,导线的连接方式是:参照图1,将传输相同信号的多根导线21、22、23、24、25、26作为一个联结对象,对于每个联结对象,将其中的每根导线的中的一端或中间部位的导体(这里为铜线4)通过压接或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此方式称为线束内联,联接点称为内联点3;通常,内联点3置于用于封装所述汽车线束10的封装体1之中,即隐藏在汽车线束10内部,当汽车线束10制作完成后,内联点3无法目测到。
上述结构的缺陷在于:内联点3在汽车线束10的封装体1内部,若出现脱落或虚接,无法直接检测,需要将汽车线束10进行拆解,使得车辆检修不方便,且检修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汽车线束,其内联点置于封装体的外部,检修时,无需拆解整个汽车线束,简化检修步骤的同时,节省了检修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所述汽车线束,包括具有至少两根导线的导线组合,以及用于封装所述导线组合的封装体,其特点是,所述导线组合中的至少两根用于传输相同信号的第一导线的端部具有裸露的导体,各根所述第一导线的裸露的导体电连接于一个内联点;所述内联点置于所述封装体的外部。
优选的是,各根所述第一导线的裸露的导体焊接在一起,形成所述内联点。
优选的是,各根所述第一导线的裸露的导体通过超声波焊接的方式焊接在一起,形成所述内联点。
优选的是,各根所述第一导线的裸露的导体以及所述内联点封装在一绝缘护套内。
优选的是,所述绝缘护套通过绝缘胶布固定在所述第一导线的端部边缘。
优选的是,各根所述第一导线的裸露的导体以及所述内联点密封封装在所述绝缘护套内。
优选的是,各根所述第一导线的裸露的导体以及所述内联点通过灌胶的方式密封封装在所述绝缘护套内。
优选的是,所述绝缘护套为透明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内联点置于汽车线束的封装体的外部,检修时,无需拆解整个汽车线束,简化检修步骤的同时,节省了检修成本。另外,内联点采用超声波焊接,连接可靠,完全能够满足汽车线束可靠性能要求;绝缘护套采用透明形式,可直接目视,方便内联故障检修,提高电气系统故障排查效率,进一步降低了汽车线束的维修成本;所述汽车线束可适应干湿两种环境。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汽车线束及其内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线束及其内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线束及其内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汽车线束10,包括具有14根导线的导线组合,以及用于封装所述导线组合的封装体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导线组合中的导线的导体均为铜线。
特别地,所述导线组合中的4根第一导线21、22、23、24传输相同的信号,将4根第一导线21、22、23、24的端部的绝缘层剥掉,露出裸露的铜线4,此4段铜线4在超声波焊接的作用下连接在一起,在连接处形成一个内联点3;所述内联点3置于所述封装体1的外部。
另外,为了保护置于封装体1外部的内联点3以及4根第一导线21、22、23、24端部的其余裸露的铜线4,将各根所述第一导线21、22、23、24的裸露的导体以及所述内联点3封装在一绝缘护套5内。所述绝缘护套5通过绝缘胶布固定在所述第一导线21、22、23、24的端部边缘上。
为了使置于封装体1外部的内联点3以及4根第一导线21、22、23、24端部的其余裸露的铜线4可以同时适应干湿两种环境(干区,即不会进水区域,如驾驶室内;湿区,即会进水的区域,如:发动机舱、底盘等),各根所述第一导线21、22、23、24的裸露的导体以及所述内联点3密封封装在所述绝缘护套5内,其中密封封装的方式可以采用灌胶的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837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