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模块散热单元及动力电池散热模组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382502.6 | 申请日: | 2013-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365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 发明(设计)人: | 王怀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怀云 |
| 主分类号: | H01M10/50 | 分类号: | H01M10/50;H01M2/2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50076 黑龙江省哈尔***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电池 模块 散热 单元 模组 | ||
1.一种动力电池模块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导电片(2),所述导电片(2)采用金属薄板加工成型,导电片(2)的四边均设有边框(2-5),边框(2-5)的上端面与导电片(2)的上平面(2-1)平齐,导电片(2)的上平面(2-1)加工有多个与动力电池的直径外形呈间隙配合的圆形盲孔(2-2),圆形盲孔(2-2)的侧壁固定有多个与动力电池的直径外形呈过盈配合的金属径向凸起弹片(2-3),圆形盲孔(2-2)内的底部固定有多个金属轴向凸起弹片(2-4),导电片(2)的四个边框(2-5)上固定有多个凸起的金属连接片(2-7),导电片(2)的下方设置有多个动力电池,多个动力电池与多个圆形盲孔(2-2)一一对应设置,多个动力电池正极(3)与导电片(2)下平面焊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动力电池模块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2)的至少一个边框(2-5)上固定有金属散热器(1)或金属板(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动力电池模块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2)的一至三个边框(2-5)上固定有金属散热器(1),导电片(2)上除固定有金属散热器(1)的边框(2-5)以外的其余边框(2-5)的至少一个边框(2-5)上固定有金属板(6),金属散热器(1)与金属板(6)数量之和小于等于导电片(2)的边框(2-5)的总数量。
4.一种由权利要求1所述动力电池模块散热单元组合构成的动力电池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散热模组为串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并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或串并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
所述串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包括至少两个动力电池模块散热单元,至少两个动力电池模块散热单元按照竖直方向并列设置,位于上方的动力电池模块散热单元的动力电池负极(4)分别插装在与所述位于上方的动力电池模块散热单元相邻的位于其下方的动力电池模块散热单元的相对应的圆形盲孔(2-2)内,且位于上方的动力电池模块散热单元的动力电池负极(4)与位于其下方的动力电池模块散热单元的相对应的圆形盲孔(2-2)内的金属径向凸起弹片(2-3)和金属轴向凸起弹片(2-4)相贴紧并实现电连接;
所述并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包括至少两个动力电池模块散热单元,至少两个动力电池模块散热单元水平并列设置,相邻两个动力电池模块散热单元的两个相邻边框(2-5)上的金属连接片(2-7)相贴紧并实现电连接;
所述串并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包括至少两个串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每个串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包括至少两个动力电池模块散热单元,至少两个串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水平并列设置,相邻两个动力电池模块散热单元的两个相邻边框(2-5)上的金属连接片(2-7) 相贴紧并实现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动力电池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的导电片(2)、并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的导电片(2)或者串并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的导电片(2)裸露在外部的至少一个边框(2-5)上固定有金属散热器(1)或金属板(6)。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动力电池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的导电片(2)、并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的导电片(2)或者串并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的导电片(2)裸露在外部的至少一个边框(2-5)上固定有金属散热器(1),且金属散热器(1)的数量小于串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的导电片(2)、并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的导电片(2)或者串并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的导电片(2)裸露在外部的边框(2-5)的数量;所述串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的导电片(2)、并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的导电片(2)或者串并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的导电片(2)裸露在外部的除固定有金属散热器(1)的边框(2-5)外的其余边框(2-5)的至少一个边框(2-5)上固定有金属板(6),金属散热器(1)与金属板(6)数量之和小于等于串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的导电片(2)、并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的导电片(2)或者串并联动力电池散热模组的导电片(2)裸露在外部的边框(2-5)的总数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怀云,未经王怀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8250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压跟随式深度负反馈恒流源装置
- 下一篇:电力变换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