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偏振式两用3D眼镜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78942.4 | 申请日: | 2013-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245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鹏;任国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福丰达动漫游戏制作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27/26 | 分类号: | G02B27/26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杨慧玲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滨海新区高新区华苑产***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偏振 两用 眼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眼镜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两用3D眼镜。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立体的3D影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其技术形式主要包括色差式、快门式和偏振式等。
1.色差式
主要是利用红蓝(或红绿、红青)3D眼镜的左右镜片分别过滤对应的光谱画面,经人眼接收后由大脑合成3D影像,此种方式眼镜价格最便宜,对显示设备要求很低,能在电视、投影等上面播放,可是这种实现立体的办法,因为光通量不足,画面昏暗、图像颜色变异等缺点对眼睛造成很大负担,现在,在专业放映领域基本已经被淘汰多年。
2.主动快门式
主要以液晶眼镜为主,屏幕上是两幅图像,但这两幅图像是交替快速闪烁的,A图出现则B图消失,B图出现A图则消失。同时液晶快门眼镜会按照影片所给的信号,对应相应的AB二图进行同步交替的镜片开关动作,实际使用的时候图像和眼镜快门的闪烁开关会很快,人眼几乎感觉不到快门跳动。这种技术效果虽然不错,但设备昂贵,且有一些使用限制,长时间观看会导致眼部疲劳,信号也容易受到干扰。
3.偏光式
偏光式影像系统没有闪烁,能体现让眼睛非常舒适的3D影像。眼镜没有电力驱动,负重轻,佩戴舒适,可以让眼睛尽情享受3D影像。可视角度广,在任何角度观看,它的画面效果、色彩表现力都不打折扣。偏光式3D眼镜轻便舒适,价格合理。
综合以上多方面因素,偏振式立体成像技术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偏振式成像技术主要分为线偏振式和圆偏振式立体成像系统。
常见采用线偏振显示方式的有3D影院中的IMAX巨幕系统,IMAX使用2个偏振方向相互垂直的偏振片,放映机是2台,播放偏振方向相互垂直的图像,只有偏振方向和镜片偏振片方向相同才可以看到图片,效果非常真实。
常见采用圆偏振显示方式包括大多数的3D电视,3D显示器。其基本原理与线偏振方式大体相同。只是在偏振片的后方放入1/4波片,分别产生左旋偏振光和右旋偏振光,眼镜中包括1/4波片和偏振片,圆偏振光先经过1/4波片后再次转换为线偏振光并被线偏振片过滤,使左右眼看到不同图像。
在影院中由于成本等各方面因素往往只提供价格比较低廉同时质量也较差的一次性3D眼镜,严重影响观影质量。部分影院虽然提供质量较好的3D眼镜,但往往会采取循环利用方式,如果上一个使用者恰好带有眼部或皮肤传染病病菌,那么下一个使用者被传染的概率很大,严重影响健康。
部分人虽然选择独自购买3D眼镜使用,但往往由于不同偏振系统的不兼容,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将3D电视机上的圆偏光眼镜用在影院的线偏振播放系统上并不能产生立体效果,或虽是线偏振系统,但是不同厂家的偏光角度不一致导致同样不能使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偏振式两用3D眼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偏振式两用3D眼镜,包括镜架和镜片,所述镜架上设置有镜框,所述镜片为圆偏振镜片,所述镜片可拆卸地设于所述镜框内,且所述镜片至少存在一条对称轴。
所述镜片为与所述镜框相匹配的圆形、正方形、桃心形或长方形。
所述可拆卸结构为插槽结构。
所述插槽设于所述镜框的上方或侧面。
所述插槽外设有卡扣或挡盖。
所述可拆卸结构为卡扣结构。
所述镜框围绕所述镜框的纵向中心线翻转,所述镜框翻转的角度为180度或360度。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结构简单;
2.既适用于圆偏振又适用于线偏振系统的播放;
3.可拆卸镜框还可以作为普通装饰眼镜佩戴;
4.当镜片为圆形时,可以适应不同厂商各种不同角度的线偏振放映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镜片 2—镜架 3—镜框 4—插槽 5—纵向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福丰达动漫游戏制作有限公司,未经天津福丰达动漫游戏制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789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