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地震负视速度法的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72661.8 | 申请日: | 2013-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75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周传刚;刘义立;任高峰;李文广;李晓燕;朱朋刚;王世军;王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00 | 分类号: | G01V1/00;G01V1/04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地址: | 401121 重庆市渝北区黄山大道中段5号水***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地震 速度 铁路 隧道 超前 地质 预报 系统 | ||
1.一种基于地震负视速度法的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震源、对各震源所发出的直达波与所述直达波经岩石发射后的发射波同时进行接收的检波器(2)、与所述检波器(2)相接的数据采集器(3)和与数据采集器(3)相接的数据处理器(4);所述震源包括炸药包和对所述炸药包进行引爆的引爆装置,所述引爆装置安装在所述炸药包上;多个所述震源均布设在所施工隧道中已开挖完成的隧道洞(7)内,所述隧道洞(7)的左侧壁(7-1)或右侧壁(7-2)上对应开有多个分别供多个所述震源安装的炮孔(1),且多个所述震源由前至后布设在同一直线上,前后相邻两个所述炮孔(1)之间的间距为0.8m~2m;多个所述炮孔(1)中位于最前端的炮孔(1)为前端炮孔,多个所述炮孔(1)中位于最后端的炮孔(1)为后端炮孔,所述前端炮孔与所述后端炮孔之间的间距d1=20m~40m;多个所述炮孔(1)与所述隧道洞(7)底部的距离均相同,且多个所述炮孔(1)与所述隧道洞(7)底部的距离h=0.8m~1.2m;所述隧道洞(7)的侧壁上开有供检波器(2)安装的接收孔(6),所述接收孔(6)与多个所述炮孔(1)布设在所述隧道洞(7)的同一侧壁上,所述接收孔(6)布设在多个所述炮孔(1)的后侧且其与多个所述炮孔(1)布设在同一直线上;所述接收孔(6)与所述后端炮孔之间的间距d2=12m~20m;多个所述炮孔(1)的深度为0.9m~1.8m,所述接收孔(6)的深度大于多个所述炮孔(1)的深度,且所述接收孔(6)的深度为1.6m~2m。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震负视速度法的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炮孔与所施工隧道的掌子面(5)之间的间距为0.8m~2m。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地震负视速度法的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波器(2)为三分量检波器,所述数据采集器(3)为多道分析仪。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地震负视速度法的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洞(7)呈水平向布设;多个所述炮孔(1)呈均匀布设。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地震负视速度法的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炮孔(1)的数量为20个~25个。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地震负视速度法的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炮孔与所述后端炮孔之间的间距d1=22m~35m,所述接收孔(6)与所述后端炮孔之间的间距d2=16m~20m。
7.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地震负视速度法的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炮孔(1)与所述隧道洞(7)底部的距离h=1m,前后相邻两个所述炮孔(1)之间的间距为1.5m。
8.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地震负视速度法的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炮孔(1)的深度均相同。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地震负视速度法的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炮孔(1)的深度均为1.2m,所述接收孔(6)的深度为1.7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7266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吸附力强的吸盘
- 下一篇:一种螺纹连接防松紧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