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低损耗复合数据软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62568.9 | 申请日: | 2013-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447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陈虹校;金春敏;陆荷英;王存良;叶亚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亨通线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0 | 分类号: | H01B7/00;H01B11/22;H01B5/10;H01B3/44;H01B11/0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马明渡;王健 |
地址: | 215234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损耗 复合 数据 电缆 | ||
1. 一种低损耗复合数据软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位于松套管(1)内的四根通信光纤(2)组成的光纤单元(3)、四根包覆有绝缘层(111)的第一铜导线(4)两两绞合形成作为信息通信的第一通信绞线对(41)、第二通信绞线对(42)、四根包覆有绝缘层(112)的第二铜导线(5)两两绞合形成作为电力传输的第一电力绞线对(51)、第二电力绞线对(52)和五角形星骨架(6);所述五角形星骨架(6)沿逆时针方向依次为第一腔体(61)、第二腔体(62)、第三腔体(63)、第四腔体(64)和第五腔体(65),所述五角形星骨架(6)表面镀覆有金属层(7),所述光纤单元(3)、第一通信绞线对(41)、第二通信绞线对(42)、第一电力绞线对(51)、第二电力绞线对(5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腔体(61)、第二腔体(62)、第三腔体(63)、第四腔体(64)和第五腔体(65)内;一由铝层(81)和PET薄膜(82)组成的铝箔层(8)包覆所述光纤单元(3)、第一通信绞线对(41)、第二通信绞线对(42)、第一电力绞线对(51)、第二电力绞线对(52)和五角形星骨架(6),所述铝箔层(8)的铝层(81)位于内侧从而与五角形星骨架(6)的金属层形成电接触;一钢丝(9)紧密地绕包于所述铝箔层(8)外表面形成铠装层,一护套层(10)包覆于所述铠装层外表面;
所述第一通信绞线对(41)、第二通信绞线对(42)中第一铜导线(4)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电力绞线对(51)、第二电力绞线对(52)中第二铜导线(5)直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损耗复合数据软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绞线对(41)的节距为15~15.5mm,所述第二通信绞线对(42)的节距为13.5~13.9mm,所述第一电力绞线对(51)的节距为14.2~14.6mm,所述第二电力绞线对(52)的节距为12.7~13.1mm。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损耗复合数据软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绞线对(41)、第二通信绞线对(42)中第一铜导线(4)直径为0.5mm,所述第一电力绞线对(51)、第二电力绞线对(52)中第二铜导线(5)截面积为0.5m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亨通线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亨通线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6256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粗镗连杆大头孔用专机
- 下一篇:一种可随身携带的洗衣袋设备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