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喷嘴的新型炉头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57686.0 | 申请日: | 2013-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16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文;杨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俊文;杨文 |
主分类号: | F23D14/02 | 分类号: | F23D14/02;F23D14/8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喷嘴 新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炉头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多喷嘴的新型炉头。
背景技术
在公知的技术领域,目前我国使用的燃气主要有液化气、天然气和人工煤气,其主要成份为碳氧化合物,这种碳氧化合物在缺氧环境下加热会析出游离碳,积聚在一起形成“碳黑”。而另一方面我国使用的燃气炉,大多数为大气式燃烧方式,当燃气从炉头喷出时需要空气的助燃才能正常燃烧。但一束燃气喷出时,只能在外层首先与空气相遇,经点火装置点火后进行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即燃烧)。其燃烧的热能使燃气束内部未能与空气接触的部分达到800多摄氏度的高温,从而使燃气不断析出游离碳,积聚在锅底形成我们日常见到的“锅黑”。值得指出的是,除了这种看得见“锅黑”对炊具、环境造成污染外,这类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对人体的无形的危害一直未能真正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科学研究表明,如果能在技术上找到一种途径,使燃气预先与空气充分混合再进行燃烧,就会使燃烧进行得剧烈而又充分,完全消除游离碳析出的条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充分燃烧且使燃烧对象受热均匀的多喷嘴的新型炉头。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喷嘴的新型炉头,具有环形外圈,所述环形外圈具有中空腔体的结构,在所述环形外圈上设有多个与环形外圈的中空腔体相连通的炉头周圈气孔,在所述环形外圈的内圈中心位置设有炉头中心点火气孔,在所述炉头中心点火气孔与环形外圈的内圈之间设有连接柱体,在所述环形外圈的侧壁开设有与环形外圈的中空腔体相连通的炉头周圈火进气口,所述炉头中心点火气孔与炉头中心火进气口连接。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中以所述环形外圈的圆心为中心轴线、在所述环形外圈上旋转设置有8个炉头周圈气孔。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中以所述环形外圈的圆心为中心轴线、在所述炉头中心点火气孔与环形外圈的内圈之间旋转设有3个连接柱体。
进一步的,考虑到安装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中以所述环形外圈的圆心为中心轴线、在所述环形外圈的最外侧壁上旋转设有3个安装柱体,在所述安装柱体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设有锁水盘螺纹孔和锁地盘螺纹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多个分火器对锅底均匀加热,使得锅底受热面大,加热快,聚能更节能,燃气在燃烧前进行充分的预混合,大大简化了工艺处理过程和降低了燃气泄漏的风险,使得炉具整体的安全系数大大提高,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证了燃气充分燃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燃气燃烧的热效率,进而在满足国人对猛火的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低碳环保、健康节能、安全卫生的目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第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第二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俯视图;
图中:1.环形外圈,2.炉头周圈气孔,3.炉头中心点火气孔,31.连接柱体,4.炉头周圈火进气口,5.炉头中心火进气口,6.安装柱体。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喷嘴的新型炉头的优选实施例,具有环形外圈1,所述环形外圈1具有中空腔体的结构,在所述环形外圈1上设有多个与环形外圈1的中空腔体相连通的炉头周圈气孔2,同时作为喷嘴安装孔位,在所述环形外圈1的内圈中心位置设有炉头中心点火气孔3,同时也作为喷嘴安装孔位,在所述炉头中心点火气孔3与环形外圈1的内圈之间设有连接柱体31,在所述环形外圈1的侧壁开设有与环形外圈1的中空腔体相连通的炉头周圈火进气口4,所述炉头中心点火气孔3与炉头中心火进气口5连接,炉头中心点火气孔3和炉头周圈火进气口4实际均为用于安装喷嘴的螺纹孔。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以所述环形外圈1的圆心为中心轴线、在所述环形外圈1上旋转设置有8个炉头周圈气孔2,以所述环形外圈1的圆心为中心轴线、在所述炉头中心点火气孔3与环形外圈1的内圈之间旋转设有3个连接柱体31,必要时也可采用分离式结构的设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俊文;杨文,未经张俊文;杨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576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