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井口放线滑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55293.6 | 申请日: | 2013-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986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曹剑锋;张剑;谢亮;韦皓;李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绵阳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06 | 分类号: | H02G1/06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谭新民;梁田 |
地址: | 1000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井口 放线 滑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施工用设备,具体涉及一种井口放线滑车。
背景技术
在电力施工过程中,时常会涉及到放线作业。向井内放线时,电缆会与井口摩擦,极易导致电缆损坏。
为了避免电缆损坏的情况发生,当前的做法是在井口垫橡胶垫。但是这种方法可靠性不高,橡胶垫容易脱落,且长时间的摩擦也容易将橡胶垫摩穿,对电缆的防护能力较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无法对电缆进行有效防护的不足,提供一种井口放线滑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井口放线滑车,包括两个端部滑车和一个位于两个端部滑车之间的中间滑车,端部滑车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梯形板A、设置于两个梯形板A之间的转轴A、设置于转轴A上的转轮A以及与两个梯形板A底端相连的底板,中间滑车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梯形板B、设置于两个梯形板B之间的转轴B、设置于转轴B上的转轮B以及沿梯形板B的斜边向下延伸的固定杆,梯形板A与固定杆通过转轴C连接。
在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置于井口,井口的转角处嵌入中间滑车的固定杆之间,两端的端部滑车分别与地面和井内壁接触,使本实用新型能够稳定放置。放线时,电缆与转轮A和转轮B接触,从而避免了电缆与井口直接接触,能够对电缆进行有效防护。
在转轴C的作用下,端部滑车与中间滑车之间的角度是可变的,使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井壁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不同的井口。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螺纹孔,使端部滑车能够通过螺栓固定在地面上,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的底面设置有底端为尖刺状的插入杆。通过插入杆,可以使端部滑车插入泥土中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的底面设置有锯齿状凸起,使底板与地面或井壁的摩擦力增加,防止本实用新型掉入井中。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滑车还包括定位板,定位板位于所述中间滑车内部,定位板与所述转轴C连接,定位板与所述底板在同一直线上。在使用时,两个定位板会分别与地面和井壁接触,提高了本实用新型与固定表面的接触面积,使本实用新型能够更加稳定的固定住。
进一步的,定位板的底面设置有锯齿状凸起,使定位板与地面或井壁的摩擦力增加,使本实用新型能够更加稳定的固定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放线时,电缆与转轮A和转轮B接触,从而避免了电缆与井口直接接触,能够对电缆进行有效防护;
2.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井壁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不同的井口;
3.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下面将对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图作简单的说明。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下面的附图,得到其它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底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如下:
1-端部滑车,2-中间滑车,3-转轴C,4-井口,101-梯形板A,102-转轴A,103-转轮A,104-底板,105-螺纹孔,106-插入杆,201-梯形板B,202-转轴B,203-转轮B,204-固定杆,205-定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而易见的,下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基于本实用新型记载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得到的其它所有实施例,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绵阳供电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绵阳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552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