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心浓缩机的入料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52603.9 | 申请日: | 2013-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294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周超;楼仕千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中能矿机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24 | 分类号: | B01D21/24;B01D21/01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方琦 |
地址: | 2351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心 浓缩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浓缩机领域,具体是一种中心浓缩机的入料机构。
背景技术
在煤炭、冶金、化工、环保等各个行业尾泥水处理这个环节上,主要用于浓缩和澄清的浓缩机成为广泛应用的关键设备之一,其主要是利用重力沉降原理将矿浆中的固体颗粒沉淀到浓缩机的池底,澄清液从溢流堰溢流出去,以实现固液分离。
在浓缩机整个结构中,矿浆的给入方式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传统的浓缩机给料,是给料管直接给入到中心部位的稳流筒内,且稳流筒较浅,矿浆进入到浓缩池的絮凝层,絮团下降距离大,时间长,絮凝和沉淀较慢,矿浆在给入的过程中还夹带了大量的空气,在浓缩机池内产生了大量的泡沫,使上层清液跑浑,直接影响了矿浆的浓缩效果和溢流水的澄清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心浓缩机的入料机构,为下一步加速沉降奠定基础,同时来解决由于混合不充分造成的药剂浪费严重、絮凝沉降效果差、浓缩效率低下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中心浓缩机的入料机构,包括有固定连接在钢池上端的桥架上的絮凝桶和布料桶,所述絮凝桶的侧壁上设有进液口,絮凝桶的底部设有出液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桶的上端敞口,所述的进液口连接有与絮凝桶的侧壁相切的进液管,所述布料桶的侧壁上设有入料口并连接有与布料桶的侧壁相切的入料管,所述入料管的后端与所述的出液口相连接。
所述的中心浓缩机的入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桶的底部为锥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矿浆有足够的滞留时间进行药剂扩散和增大絮团,脱出游离水,实现固液初步分离,为下一步加速沉降奠定了基础,同时解决了由于混合不充分造成的药剂浪费严重、絮凝沉降效果差、浓缩效率低下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方向表示液体流向。
图2为本实用新型絮凝桶和布料桶结构的俯视图,图中箭头方向表示液体流向。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2,一种中心浓缩机的入料机构,包括有固定连接在钢池上端的桥架1上的絮凝桶2和布料桶3,絮凝桶2的侧壁上设有进液口,絮凝桶2的底部设有出液口,絮凝桶2的上端敞口,进液口连接有与絮凝桶2的侧壁相切的进液管4,布料桶3的侧壁上设有入料口并连接有与布料桶3的侧壁相切的入料管5,入料管5的后端与出液口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絮凝桶2的底部为锥形结构。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进液管4的前端设置加药口6,絮凝剂在进液管4中与矿浆混合,进液管4进入絮凝桶2以切线方式进入,这样矿浆就能在絮凝桶2中利用流体自身的动能,在短时间实现矿浆与药剂充分混合和扩散,使矿浆有足够的滞留时间进行药剂扩散和增大絮团,脱出游离水,实现固液初步分离,为下一步加速沉降奠定基础;同时解决了由于混合不充分造成的药剂浪费严重,絮凝沉降效果差,浓缩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絮凝桶2的上端为敞口式,进液口在液面以下,这样絮凝桶2同时也起到了消泡作用,矿浆进入浓缩池内不会夹杂带入空气,影响溢流水的质量。絮凝桶2中静态混合器底部是筛网式的,矿浆进入其中后,大颗粒物料也就直接过滤到浓缩池外,不会进入浓缩池内,也就减少了清池的次数。
矿浆注入布料桶3后,会以顺时针的方向缓慢的做向下螺旋运动,在此过程中,80%的矿浆细颗粒已经被絮凝剂高分子链扑捉,形成较大絮团,为进一步絮凝做好了准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中能矿机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中能矿机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526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PLC控制的油屑分离机
- 下一篇:具有测量仪自清洁装置的解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