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采用CAN总线通信的新型馈线自动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51610.7 | 申请日: | 2013-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681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谢光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四川省电力公司宜宾电业局 |
主分类号: | H02J13/00 | 分类号: | H02J1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舒启龙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can 总线 通信 新型 馈线 自动化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自动化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采用CAN总线通信的新型馈线自动化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家在配电网的改造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而配电自动化也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配电自动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一般来说包括配电监控和配电管理两个部分,其可以划分为多个子系统,各部分分层布置,主要有配电管理子系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馈线自动化系统、配电监测和需方管理子系统,其中作为配电自动化基础的馈线自动化系统是配电自动化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因此,馈线自动化系统的研究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CAN总线通信的新型馈线自动化系统,其构造简单,为实现配电自动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采用CAN总线通信的新型馈线自动化系统,主要由依次相连的配电管理子系统、配电主站、配电子站及变电站组成,配电子站负责馈线终端FTU上传和下达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及馈线故障的自动判断,配电主站位于配电子站与配电管理子系统之间,负责处理配电子站的上传信息,实现与配电管理子系统的接口;在该系统中还设置有分别与变电站及配电子站相连的馈线终端FTU,所述的馈线终端FTU为实现配电SCADA和馈线自动化的控制单元,其与配电子站之间采用CAN总线通信,通信介质为屏蔽双绞线,在通信距离为10km时听你高新速率可达5kbit/s。
进一步地,所述配电子站的数量为两个,而所述的变电站则包括变电站A及变电站B;变电站A与其中一个配电子站连接,而变电站B则与另一配电子站连接。
所述的两个配电子站之间通过馈线终端FTU与配电子站连接的CAN总线通信。
所述的馈线终端FTU设置于两个配电子站之间,且数量为一个以上。
在所述的每个馈线终端FTU上还分别连接有柱上分段开关S。
所述的柱上分段开关S依次串联于变电站A与变电站B之间。
一般配电主站配置在配电网调度中心,与配电子站的距离较远,但数量有限,且信息交换量大,所以该系统的配电主站与配电子站之间采用光纤LAN通信,这样可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馈线终端FTU与配电子站,以及两个配电子站之间均采用CAN总线通信;根据CAN总线的特点,馈线自动化系统中奖FTU和配电子站都作为总线的一个节点,各台设备通过屏蔽双绞线连接成一个总线型局域网。根据CAN总线的多主站依据优先权访问的特性,将所有FTU和配电子站构成对称型多主站网络结构,总线上的所有节点都可以成为主节点。正常运行时,配电子站为主节点,FTU为从节点,采用Polling方式进行通信;馈线故障时,FTU成为主节点,主动将故障信息上报,可大大提高故障状态下系统的实时性;由于采用了CSMA/CD技术,避免了多主站竞争时数据的丢失和出错,数据通信的可靠性和实时性均很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馈线故障隔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依次相连的配电管理子系统、配电主站、配电子站及变电站组成。配电主站位于配电子站与配电管理子系统之间,负责处理配电子站的上传信息,实现与配电管理子系统的接口;配电子站负责馈线终端FTU上传和下达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及馈线故障的自动判断;在该系统中还设置有分别与变电站及配电子站相连的馈线终端FTU,所述的馈线终端FTU为实现配电SCADA和馈线自动化的控制单元,其与配电子站之间采用CAN总线通信,通信介质为屏蔽双绞线,在通信距离为10km时听你高新速率可达5kbit/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四川省电力公司宜宾电业局,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四川省电力公司宜宾电业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516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10kV绕线转子电机转子线圈绝缘包扎结构
- 下一篇:交换机电源转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