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离子释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47117.8 | 申请日: | 2013-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912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上原雄一;小西良;宫上正人;长尾光久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L9/22 | 分类号: | A61L9/2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胡晓萍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子 释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子释放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利用离子产生器生成离子、并利用多翼离心风机朝上方形成空气流路以将离子从吹出口朝外部释放的方式的离子释放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120972号公报)记载的空调机中应用的负离子释放装置将负离子产生器设于风扇壳体内的风速较小的空间,以稳定地释放负离子。
然而,在现有离子释放装置中,当例如饮料等液体从吹出口洒落到风扇壳体内时,液体会进入离子产生器,导致离子产生器的功能被损坏而不能稳定地供给离子。另一方面,当加强离子产生器自身的防水功能时,会导致装置整体的成本上升。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12097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便在液体从吹出口进入风扇壳体内的情况下也能减小对离子产生器的影响的离子释放装置。
本实用新型第一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包括多翼离心风机、离子产生器、离子产生器壳体。多翼离心风机具有风扇转子和蜗壳。从风扇转子流出的空气经由形成于蜗壳的空气流路及吹出口朝上方吹出。离子产生器配置于第一空间内并产生离子。第一空间位于空气流路外且经由连通空间而与空气流路连通。离子产生器壳体围住第一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中,离子产生器配置于第一空间,该第一空间位于空气流路外。藉此,即便液体进入空气流路,液体也不易进入第一空间。因此,即便在液体从吹出口进入蜗壳内的情况下,也可减小对离子产生器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第二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的基础上,蜗壳具有作为空气流路的底面的倾斜板部。第一空间及连通空间利用倾斜板部而与空气流路分隔开。在倾斜板部上的空气流路与连通空间的交界处形成有开口。第一空间在平面上与倾斜板部的开口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中,第一空间及连通空间利用倾斜板部而与空气流路分隔开,第一空间在平面上与形成于倾斜板部的开口分离。藉此,即便液体进入空气流路内,液体也更不易进入第一空间。
本实用新型第三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的基础上,作为连通空间的底面的连通空间底面部以作为连通空间的底面的上表面靠空气流路一侧变低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朝下方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第三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中,连通空间底面部的上表面以靠空气流路一侧变低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朝下方倾斜。藉此,即便液体进入连通空间,也会朝空气流路侧流下,因此,液体不易进入第一空间。
本实用新型第四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的基础上,还包括障壁。离子产生器壳体围住第一空间及连通空间。障壁配置于连通空间,并抑制液体从空气流路流入。
在本实用新型第四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中,障壁配置于连通空间,并抑制液体从空气流路流入。藉此,即便液体进入连通空间,液体也不易进入第一空间。
本实用新型第五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是在第三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的基础上,还包括障壁。离子产生器壳体围住第一空间及连通空间。障壁配置于连通空间,并抑制液体从空气流路流入。
在本实用新型第五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中,障壁配置于连通空间,并抑制液体从空气流路流入。藉此,即便液体进入连通空间,液体也不易进入第一空间。
本实用新型第六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是在第四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的基础上,障壁具有第一障壁和第二障壁。第一障壁配置于连通空间的下部。第二障壁配置于连通空间的上部。
在本实用新型第六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中,用上下两个障壁抑制液体的流入,因此,即便液体进入连通空间,液体也不易进入第一空间。
本实用新型第七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是在第五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的基础上,障壁具有第一障壁和第二障壁。第一障壁配置于连通空间的下部。第二障壁配置于连通空间的上部。
在本实用新型第七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中,用上下两个障壁抑制液体的流入,因此,即便液体进入连通空间,液体也不易进入第一空间。
本实用新型第八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的基础上,离子产生器壳体具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蜗壳形成为一体。第二壳体安装于第一壳体及蜗壳。
在本实用新型第八技术方案的离子释放装置中,即便液体进入连通空间,液体也不易进入第一空间,且容易组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471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