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滞留沟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46964.2 | 申请日: | 2013-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197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庞志华;骆其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李彦孚;陈瑞华 |
地址: | 51065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滞留 人工 湿地 污水处理 装置 | ||
1.滞留沟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池体(2)、进水管(1)、布水池(3)、滞留沟孔(6)、集水池(7)、出水管(8)和水生或湿生植物(9),其特征在于:
在池体(2)中沿污水流动方向分别铺设粗粒径填料池(4-1)、中粒径填料池(4-2)和细粒径填料池(4-3);粗粒径填料池(4-1)、中粒径填料池(4-2)和细粒径填料池(4-3)中均填充有碎石,
粗粒径填料池(4-1)、中粒径填料池(4-2)和细粒径填料池(4-3)上均种植水生或湿生植物(9);
布水池(3)由池体(2)的墙体和粗粒径填料池(4-1)的墙体构成,进水管(1)与布水池(3)相通接;粗粒径填料池(4-1)和中粒径填料池(4-2)的墙体之间形成第一滞留池(5-1),第一滞留池(5-1)与粗粒径填料池(4-1)通过粗粒径填料池(4-1)的墙体上的滞留沟孔(6)相通接;
中粒径填料池(4-2)和细粒径填料池(4-3)的墙体间形成第二滞留池(5-2),第二滞留池(5-2)通过中粒径填料池(4-2)的墙体上的滞留沟孔(6)相通接;
细粒径填料池(4-3)与池体(2)的墙体之间形成集水池(7),集水池(7)与细粒径填料池(4-3)通过细粒径填料池(4-3)的墙体上的滞留沟孔(6)相通接,出水管(8)通接集水池(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滞留沟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粗粒径填料池(4-1)的填料粒径范围为25-40mm,中粒径填料池(4-2)的填料粒径范围为15-30mm,细粒径填料池(4-3)的填料粒径范围为10-2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滞留沟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粗粒径填料池(4-1)上种植香根草,中粒径填料池(4-2)上种植再力花,细粒径填料池(4-3)上种植紫莎草,粒径填料池(4-1)、中粒径填料池(4-2)和细粒径填料池(4-3)上均每平方米种植数量为8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滞留沟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集水池(7)宽度为200mm,高度为400mm,长度为1000mm;第一滞留池(5-1)和第二滞留池(5-2)的宽度为200mm,高度为400mm,长度为1000mm,滞留沟孔(6)开孔孔径为50mm,两孔间距为15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4696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雨水回用系统
- 下一篇:一种印染废水氧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