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燃油舱热油试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46608.0 | 申请日: | 2013-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990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邹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12 | 分类号: | G01N3/1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雷绍宁 |
地址: | 20191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油 热油 试验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舶生产过程检验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燃油舱热油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船舶修造质量,保障运输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船舶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必须进行各项试验,以确保船舶质量。目前内河船舶的构造、稳性、载重线、乘客定额、吨位丈量以及救生、消防、航行设备、信号设备、起货设备、防污染等方面的检验都属于法定检验范畴。
船舶的燃油舱下放设置有蓄电池舱,为了保证蓄电池舱的安全,需对各种工况下燃油舱焊逢的质量进行检验,即对燃油舱进行热油试验。
目前,进行该项实验的热油试验系统为单舷试验系统,只包括加热和加压两种功能,由于燃油舱由左右对称的两个油舱组成,因此该项试验须进行两次,大大增加了试验时间;其次,现有技术中的热油试验系统未设计有抽油系统,因此在完成试验后必须利用抽油泵抽油,抽油管也需要重新布置,增加了现场的施工工作量;再次,由于采用抽油的方法,因此操作时必先打开人孔盖,插入抽油管,如此一来,刺鼻的油气即会散发出来弥漫整个舱室,影响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外也大大增加了现场的危险系数,因为油气混合物必须进行测爆,稍有不慎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并且由于燃油舱本身的空间容积较小,若采用较粗的钢管则会减小现场的施工空间,不便于施工人员的活动,提高了施工难度,现有技术中热油试验系统选用较细的DN65型无缝钢管,虽然施工人员的活动空间相对较大,可是该钢管采用现场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施工人员的加工难度提高且工作量增大,延长了施工周期;除此之外,经过加工连接后的钢管不可重复使用,这也便会造成大量原材料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油试验系统,该系统可弥补现有技术中热油试验系统的不足,解决了目前热油试验耗时、成本高、危险系数高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油舱热油试验系统,所述燃油舱包括左燃油舱、右燃油舱,每个燃油舱上设有两个人孔,燃油舱热油试验系统包括密封所述两个人孔用的第一人孔盖和第二人孔盖,分别设于左燃油舱、右燃油舱内的两套热油试验子系统,以及带出口的连接管,所述热油试验子系统包括:
蒸汽连接管路,包括位于燃油舱内部的加热盘管,以及设于所述第一人孔盖上的蒸汽进口和蒸汽出口,所述加热盘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蒸汽进口、蒸汽出口相连;
油压连接管路,包括设于所述第二人孔盖上的油口;
两套热油试验子系统中的所述蒸汽进口并联后与气源相连,并且在并联支路上设有控制阀;两套热油试验子系统中的所述蒸汽出口分别通过连接支路与所述连接管相连通,并且在各连接支路上设有控制阀。
进一步地,热油试验子系统包括蒸汽吹扫管路,蒸汽吹扫管路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人孔盖上的蒸汽进口,以及设于所述第二人孔盖上的出口。
优选地,所述加热盘管为两组金属管片组连接而成,所述金属管片组由多个金属管组首尾相连串联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盘管与燃油舱舱壁间设有隔热装置。
优选地,所述连接管上还设有泄油软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人孔盖和所述第二人孔盖上均设有温度传感器接口和压力表接口
优选地,所述出口还设有与燃油舱外部的回收装置相连接的排放管。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热油试验系统简化了热油试验的试验过程,提高了加热盘管的重复利用率,节约了成本,节省了工时,提高了试验效率,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燃油舱热油试验系统的俯视图。
其中,图1中的各管路流向为:
加油管路流向:→
加压管路流向:→→
排油管路流向:→→→
蒸汽加热管路流向:→→→→
蒸汽吹扫管路流向:→→→→→
图中标号说明
1 第一人孔盖
11 蒸汽进口
12 蒸汽出口
2 第二人孔盖
21 油口
22 出口
3 加热盘管
4 连接管
5 蒸汽管
6 排放管
7 泄油软管
A1~A9 左舷舱内的控制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466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