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静电涂油机的气液混合型刀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36528.7 | 申请日: | 2013-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14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高全杰;张豪;汪朝辉;王维;夏志勇;徐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5B5/08 | 分类号: | B05B5/08;B05B15/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地址: | 430081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静电 涂油 混合 型刀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静电涂油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静电涂油机的气液混合型刀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静电喷涂大多采用基于纯油液的静电雾化装置,其喷涂质量好,喷涂均匀,耗油量少,克服了其它静电装置易漏涂、喷涂不匀且油液利用率低的缺陷,但仍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如“静电涂油装置”(CN201150144405.4)专利技术,虽改善了内部缝隙堵塞的现状,在改善涂油机的喷涂质量上取得一定的效果,仍存在如下问题:
1在实现较好的均匀喷涂雾化效果的情况下所需的油耗仍然较大;
2只有增大油液压力和提高油液量才能得到均匀喷涂效果,而当供油量较低时,会导致沿着刀梁的长度方向喷涂不均匀;
3要得到更均匀、更加细小和速度更快的雾化液滴,只能靠增大电压来实现更好的雾化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现有的技术缺陷,目的是提供一种喷涂效果好、耗油量少和油膜厚度小的用于静电涂油机的气液混合型刀梁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用于静电涂油机的气液混合型刀梁装置包括刀梁左片、塑料薄膜和刀梁右片。刀梁左片和刀梁右片的长l、宽和高l0相等,刀梁左片和刀梁右片通过螺栓联接,刀梁左片和刀梁右片的两端各设有刀梁挡板。刀梁左片和刀梁右片间的中部偏上处设有矩形油路,矩形油路的上方区域设置有塑料薄膜,塑料薄膜的厚度为0.2~0.3mm。刀梁左片的上部对称地设有循环油入口和循环油出口,循环油入口通过循环油路和循环油出口相通。在循环油入口的左边设有第一工作用油入口,在循环油出口的右边设有第二工作用油入口,第一工作用油入口通过第一内油路与矩形油路相通,第二工作用油入口通过第二内油路与矩形油路相通。在矩形油路的下方依次设有进气通道和棱状混合室,矩形油路通过主油路依次与进气通道、棱状混合室和刀梁刃口相通。
进气通道由左进气槽和右进气槽组成,其截面形状为矩形,进气通道的高为0.1~0.3mm,宽为6~10mm,进气通道距刀梁上端的垂直距离l4为(0.432~0.452)l0。左进气槽位于刀梁左片的内侧面,右进气槽位于刀梁右片的内侧面,在左进气槽的靠近两端处对称的设有左进气口,在右进气槽的靠近两端处对称的设有右进气口,左进气槽和右进气槽为镜像对称设置。
棱状混合室由左半棱状槽和右半棱状槽组成,棱状混合室与进气通道直接相通,棱状混合室上端开口宽度为0.2~0.3mm。左半棱状槽位于刀梁左片的内侧面,右半棱状槽位于刀梁右片的内侧面,左半棱状槽由上斜面和下斜面相交而成,所述上斜面与主油路夹角为30~50°,下斜面与主油路夹角为60~80°,上斜面与下斜面的交线距刀梁左片上端的垂直距离l5为(0.512~0.532)l0。右半棱状槽与左半棱状槽为镜像对称设置。
所述的左进气口为圆形,直径为5~9mm,两个左进气口位于对应的第一工作用油入口和第二工作用油入口的正下方。两个左进气口与两个右进气口形状相同,两个左进气口与两个右进气口为镜像对称布置。
所述循环油入口和循环油出口与第一工作用油入口和第二工作用油入口位于同一水平线,循环油入口和循环油出口对称设置,第一工作用油入口和第二工作用油入口对称设置。循环油入口和循环油出口距刀梁左片上端的垂直距离l1为(0.2~0.3)l0,第二工作用油入口和循环油出口距刀梁左片右端的距离依次为l2为(0.015~0.020)l和l3为(0.026~0.035)l。
由于采用的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在刀梁左片和刀梁右片下部间分别构成了具有稳流作用的进气通道和棱状混合室,保证了气流在刀梁长度方向上的均匀性,高速气流由进气口进入,通过进气通道的微小缝隙与来自刀梁左片与刀梁右片间的工作用油发生冲击,由于左进气槽和右进气槽射入的气流与油液流垂直,故对油液流产生剪切作用,实现对油液的第一次破碎,形成气液混合物,而后气液混合物进入棱状混合室,棱状混合室能使气液混合物在长度方向上分布均匀,同时使气液混合物中的气泡因急剧降压而破碎,从而实现对工作用油的第二次破碎。本实用新型对工作用油进行二次破碎,减小了油液粒径,提高了本装置刃口处液滴速度的均匀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365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