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梁加强配件以及使用了该梁加强配件的梁贯通孔加强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35465.3 | 申请日: | 2013-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49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北野隆司;中野建蔵;大庭秀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机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E04C3/08 | 分类号: | E04C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强 配件 以及 使用 贯通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于形成在构成建筑构造物的梁上的梁贯通孔、并用于加强梁的梁加强配件以及使用了该梁加强配件的梁贯通孔加强构造。
背景技术
在构成建筑构造物的梁中使用有H型钢等,但为了穿过配管等会形成梁贯通孔。此时,为了防止梁的强度降低,在梁贯通孔中设置了板、筒状的套筒构件作为加强用构件。
在使用板作为加强用构件的情况下,将在中央部形成有开口部的两张矩形板分别设置在梁的两侧,并利用螺栓、焊接来与梁相接合。此外,在使用筒状的套筒构件的情况下,通过将在套筒构件中央部形成的接合用突起部焊接在梁的梁贯通孔内周部来与梁相接合。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使用了矩形板的加强构造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需要两张板,因此导致部件数量增多,此外,将两张板的位置进行对位的操作也困难等。
此外,在使用了筒状的套筒构件的加强构造的情况下,也存在因尺寸误差等而难以进行套筒构件的接合用突起部与梁贯通孔内周部之间的焊接接合等情况。
并且,近年来,存在有欲将建筑构造物的配管等汇总在距柱较近的位置、即邻近梁的接合端部的区域的要求。但是,邻近柱的梁的端部是所谓的塑性化区域,由于该区域为在大地震发生时产生大变形的部位,因此,若在这样的区域中形成梁贯通孔,则存在导致柱梁接合构造的强度明显降低这样的问题点。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梁加强配件以及使用了该梁加强配件的梁贯通孔加强构造,该梁加强配件接合于梁的接合操作容易,并且能够在塑性化区域中形成梁贯通孔。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是提供一种梁加强配件,其呈环状,且焊接固定在形成于梁的梁贯通孔上,其特征在于,该梁加强配件在轴线方向的一端部形成直径大于上述梁贯通孔的直径的凸缘部,将其外周部形成为自上述凸缘部到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部缩径而成的锥形形状,并且将其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部端面的在半径方向上的壁厚的0.5倍~10.0倍。
在上述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将上述梁加强配件的体积设为形成于上述梁贯通孔的内部的空间部的体积的1.0倍~3.0倍。
此外,在上述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将从另一端部端面的外周到上述凸缘部的外周的长度设为上述另一端部端面的外径的一半以下,将上述凸缘部的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设为上述梁加强配件的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的一半以下。
此外,在上述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将上述梁加强配件的内径设为上述梁的梁高的0.8倍以下。
此外,在上述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在上述外周部上形成有三个以上与上述梁贯通孔的内缘部相抵接的定位突起部。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是提供一种梁贯通孔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梁贯通孔加强构造是将梁加强配件焊接在用于构成柱与梁之间的接合构造的梁上所形成的梁贯通孔的周缘部,该梁贯通孔加强构造将从上述柱与上述梁之间的接合位置到上述梁加强配件的轴心的距离设为上述梁的梁高的2倍以下。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梁加强配件接合到梁的接合操作容易,能够在塑性化区域中形成梁贯通孔。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梁贯通孔加强构造能够在塑性化区域、即距柱较近的位置处形成梁贯通孔,从而能够将配管等汇总地配置在距柱较近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梁加强配件1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X-X线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梁加强配件1的使用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梁加强配件11的主视图。
图5是图4的Y-Y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4所示的梁加强配件11的使用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7是表示使用了图1所示的梁加强配件的梁贯通孔加强构造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梁加强配件;2梁;2w腹板;3梁贯通孔;3a内缘部;4外周部;4a最小外径部;5凸缘部;6定位突起部;11梁加强配件;20柱;21轴心;22接合部;23距离;24塑性化区域;H梁高;W焊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梁加强配件1具有环形形状,在轴线方向的一端部上形成凸缘部5,并且将外周部4形成为自凸缘部5到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部缩径而成的锥形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机材株式会社,未经日立机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354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