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有注浆胶囊的灌注桩注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34094.7 | 申请日: | 2013-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47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刘丰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天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5/04 | 分类号: | E02D1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8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胶囊 灌注 桩注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浆装置,尤其一种带有注浆胶囊的灌注桩注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建设用地显得越来越紧张,其价格昂贵,有的高得惊人。而在城市建设与改造中,一些旧河道、滩涂等湿地地下水位较高、地基土质液化程度相对较大的地块往往被开发者放弃,这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节约用地、持续发展的政策不相符。
液化地基潜水钻孔及后压浆灌注桩施工技术对应用河道、滩涂等湿地地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施工工法能有效地固化桩侧土体,压密桩底周围土体,并形成扩大头,极大地提高桩端承载力。从已经应用的例子来看,承载力至少提高50%,当地层条件适当时,会成倍提高承载力。然而注浆装置是钻孔灌注桩存在的一大弱点,以往施工中所采取的注浆装置有以下缺点:
1、与钢筋笼主体连接不太牢固,在钢筋笼安装过程中注浆装置经常有脱落或损坏现象;
2、当钢筋笼及注浆管下设完毕后,常常会发现有杂物落入注浆管中;
3、由于注浆管与钢底板连接紧密性不够,注浆时常常会发现注浆管中渗入大量的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安装方便快捷,能够有效地防止水泥浆液堵塞注浆管并且防水性能好的注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有注浆胶囊的灌注桩注浆装置,包括注浆管、注浆接口、钢底板,注浆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接口与钢底板连接,注浆接口在钢底板上部及下部均伸出,其伸出部分绞成螺牙;注浆接口在钢底板上部与注浆管螺纹连接,在钢底板下部与注浆胶囊连接;所述注浆管上部与注浆泵连接。所述的注浆接口下部有一挡板,该档板从孔洞伸入注浆胶囊中。所述的注浆接口下部挡板的直径大于孔洞的直径2倍以上。所述的注浆接口在钢底板上部利用螺母将注浆胶囊与钢底板紧固在一起,螺母与钢底板之间套入一块橡胶止水垫圈。
所述的注浆接口在钢底板上部利用螺母将注浆胶囊与钢底板紧固在一起,螺母与钢底板之间套入一块橡胶止水垫圈;橡胶止水垫圈中部开口直径与注浆接口的直径相同,其外径为注浆接口直径的5倍以上。
这种带有注浆胶囊的灌注桩注浆装置安装方便快捷,能够有效地防止水泥浆液堵塞注浆管现象,与钢底板连接紧密,防水性能好,能确保注浆施工质量,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钻孔灌注桩注浆装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注浆管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注浆接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种带有注浆胶囊的灌注桩注浆装置,包括注浆管1、注浆接口3、钢底板2,注浆胶囊7。注浆接口在钢底板2上部及下部均伸出,其伸出部分绞成螺牙;注浆接口3在钢底板2上部与注浆管1螺纹连接,在钢底板2下部与注浆胶囊7连接;注浆管1上部与注浆泵连接。注浆胶囊7上部开有两孔洞6与注浆接口3相匹配;注浆接口3下部有一挡板5,档板5从孔洞6伸入注浆胶囊7中,挡板5的直径大于孔洞6的直径至少2倍以上。
注浆接口3在钢底板2上部利用螺母4将注浆胶囊7与钢底板2紧固在一起,螺母4与钢底板2之间套入一块橡胶止水垫圈8;橡胶止水垫圈8中部开口直径与注浆接口3的直径相同,其外径为注浆接口3直径的5倍以上。组装时先把注浆胶囊7平放在地面上,钢底板2在上边与之连接,然后起吊钢筋笼缓缓与钢底板2接触,随即用电焊把钢筋笼同钢底板2点焊在一起,这样注浆胶囊7就同钢筋笼连为一整体。此时有两点注意:一是电焊火花不要烧坏注浆胶囊7,二是在注浆胶囊7中充满河卵石或碎石,使其悬浮在钢筋笼下面,为防止坠落,可备一些线绳成网状把注浆胶囊7稳固在钢筋笼上。
在注浆前先进行泵送清水,清洗注浆管1及注浆胶囊7,从一根注浆管注水,另一根注浆管出水,说明管路通畅,此时不需用大的压力,只用缓缓的小水流就行(一端人工注水,另一端出水,也说明通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天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天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340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