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压破拆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33003.8 | 申请日: | 2013-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051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吕秀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吕秀华 |
主分类号: | B25D9/04 | 分类号: | B25D9/04;B25D9/06;B25D17/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星耀专利事务所 43205 | 代理人: | 姜芳蕊;宁星耀 |
地址: | 湖南省长沙市岳***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 破拆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破拆器。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滑阀式液压破拆器均采用双柱塞-滑套配油的机芯和整体式机尾,结构紧凑、重量轻,尤其适合于手持式作业,但其双柱塞-滑套配油结构对制造精度要求太高,导致成本高昂,如果降低精度,则在工作时,配油机构容易出现卡阻,导致可靠性大幅下滑;此外,其机尾部分的结构也会增加制造难度和成本。
传统的液压破拆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铸造机尾的紧固性与密封性问题
对于传统液压破拆器,参照图1、2,机尾1-6通过止口插入外缸1-3;在内缸1-2与外缸1-3 之间的空挡空间中有液压油,在内缸1-2与活塞1-1之间的间隙中有液压油,穿过机尾固定孔A的螺栓将机尾1-6的左端面与内缸1-2的右端面压紧,从而将两处液压油隔离,活塞1-1作往复运动;为防止液压油从外缸1-3与机尾1-6的插入连接处外泄,机尾1-6左端外侧上安装有O形密封圈1-5,为防止液压油从活塞1-1与机尾1-6的插入连接处外泄,机尾1-6左端内侧上安装有Y形密封圈1-4,Y形密封圈的密封外唇B紧涨于机尾1-6左端内孔,Y形密封圈的密封内唇C紧箍于活塞1-1右端轴段,垫圈1-7将Y形密封圈1-4与防尘圈1-8隔开,同时给二者提供支撑,在活塞1-1的往复运动中,防尘圈1-8将刮落尘泥,防止其进入并破坏Y形密封圈1-4。
该结构存在如下缺点:1)由于机尾零件为异形,如图3所示(其中一种),批量生产时先铸造出毛坯,一般用铸钢,然后加工,机尾左侧的头部由于要实现密封,对其材质密实性要求较高,而铸件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只是多少、比例不同),因此,成品合格率不高,而且整体加工时,加工难度也较大;2)在安装时,Y形密封圈4、O形密封圈1-5和机尾固定孔A的螺栓都对机尾1-6形成定位效应,造成过定位,安装不便,在机尾1-6装入后,密封的均匀变形使机尾1-6自然定位,随后,机尾固定孔A的螺栓在紧固时再次影响机尾1-6的位置,使密封效果变差,如果增大机尾固定孔A的尺寸,工作时,机尾容易微晃影响密封效果,造成漏油,并使密封件寿命降低。
(2)双柱塞配油存在的问题
对于传统液压破拆器,参照图4,滑套2-2的不同位置将起到动态配油作用,其运动由小柱塞2-1和大柱塞2-3推动,而小柱塞2-1依靠小柱塞孔D左端的液压油驱动,该处液压油通过油孔E供给;大柱塞3依靠大柱塞孔F右端的液压油驱动,该处液压油通过环形油槽K、油孔J、H供给,小柱塞孔D为盲孔,底部为一平面,大柱塞孔F为沉孔,底部为一环形台阶面(环形台阶面G);由于柱塞和柱塞孔既要相对运动又要密封油液减少串通泄漏,因此,柱塞和柱塞孔之间的间隙非常小,对柱塞和柱塞孔的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圆度、直线度的要求也非常高,制造成本高昂;为防止柱塞运动卡塞,柱塞采取了图5所示的结构形式,左端的倒角保证了柱塞运动到柱塞孔孔底时避免卡住。尽管如此,这种柱塞-配油结构形式在制造时依旧不易,实践表明,这种直径小、精度高的盲孔或沉孔制造困难,尤其是孔的尾段,受加工手段的限制,其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圆度、直线度很难保证,容易在孔尾形成锥面状,大柱塞孔F的环形台阶面G在加工、使用中更容易锥面化,这样,尾部倒角型柱塞会更容易卡塞甚至卡死,想比之下,由于环形台阶面G比盲孔孔底更难保证形状和尺寸,大柱塞2-3卡死的概率要远高于小柱塞2-1。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制造难度低,工作可靠性高,耐用性能好的液压破拆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压破拆器,包括机首、进油管、回油管、防卡机芯、机尾、破拆头、活塞、长螺栓,长螺栓将机首、防卡机芯、机尾串联紧固成一体,机首上设有开关,防卡机芯包括小柱塞、滑套、大柱塞,小柱塞左侧设有小柱塞孔,大柱塞右侧设有大柱塞孔F,大柱塞孔F右侧设有油孔H,所述机尾为分离自调式机尾。
进一步,所述机尾包括密封环和机尾本体,所述密封环紧压于内缸上,密封环和机尾本体之间径向存在间隙M。现有整体式机尾被密封环和机尾本体代替。装配时,先安装密封环,密封环经内外密封件的均匀变形自然定位,然后安装机尾本体,将密封环紧压在内缸上,由于密封环和机尾本体在径向存在间隙M,实现了机尾可自调,因此,轴向压紧的同时保持了密封环的径向位置不受影响,从而实现密封的牢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吕秀华,未经吕秀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330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内肋U形预制混凝土的外壳
- 下一篇:一种棘轮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