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非接触旋转式圆柱形制品直径测量装置的除、防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32977.4 | 申请日: | 2013-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164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郭永红;曾续武;王威立;马永锋;杨锟;黄建鑫;于卫华;李欣;牛和华;赵义忠;李天亮;罗光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湃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8B5/02 | 分类号: | B08B5/02;B08B7/02;A24C5/34 |
代理公司: | 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7 | 代理人: | 杨妙琴 |
地址: | 201508 上海市金山***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旋转 圆柱形 制品 直径 测量 装置 防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烟草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非接触旋转式圆柱形制品直径测量装置的除、防尘装置。
背景技术
在烟草制造过程中,滤棒和烟支的直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实时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直径控制装置进行调整,并把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剔除。
目前,公知的非接触式圆度测量装置即投影法测量装置:在圆柱形制品一侧安装光源,光源射向圆柱形制品形成投影,圆柱形制品另一侧安装CCD传感器接收投影并对其进一步数据处理得到圆柱形制品的直径。
在使用光学检测方法进行滤棒和烟支的直径检测时,由于光学镜头受到工作间内纤维颗粒、烟丝粉末等灰尘的影响,极大降低了测试数据的精度。因此,如何研制一种不仅能够对光学镜头进行除尘处理,同时亦能降低灰尘颗粒沾染在光学镜头上几率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非接触旋转式圆柱形制品直径测量装置的除、防尘装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巧妙地利用了空气流动的作用,对气流合理分配,既能清理光学镜头上沾染的灰尘颗粒,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灰尘颗粒沾染在光学镜头上几率,防、除尘相结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非接触旋转式圆柱形制品直径测量装置的除、防尘装置,包括设有孔的固定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防尘装置还包括两端开口的圆台形气流分配装置,圆台形气流分配装置上端口连接于固定壳体上,且与固定壳体上的孔位于同一轴线;所述的圆台形气流分配装置包括第一圆台和第二圆台,第一圆台中空且两端开口,第二圆台中空且两端开口,第二圆台的上端口外壁径向设有挡板,挡板与第一圆台上端口内壁径向连接,所述挡板上设有进风孔,第二圆台的外壁上设有排风孔。
优选的,所述的第二圆台的上、下端口外壁径向分别设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与第一圆台上端口内壁径向连接,第二挡板与第一圆台下端口内壁径向连接,第一挡板上设有进风孔。
向第一挡板上的进风孔中通入空气,空气在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一圆台内壁和第二圆台外壁组成的空间内流动,在遇到第二圆台外壁上的排风孔后,从排风孔排出,形成的气流一部分可以从圆台形气流分配装置的上端口和固定壳体上的孔进入固定壳体中,对设置在固定壳体中的光学测量仪器的光学镜头清理灰尘;另一部分,可以从圆台形气流分配装置的下端口排出,吹散灰尘颗粒,防止灰尘颗粒通过圆台形气流分配装置和固定壳体上的孔,进入固定壳体内,进而沾染到固定壳体内设置的光学仪器的光学镜头上。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皆为圆环挡板,第一挡板内壁与第二圆台上端口外壁连接,第一挡板外壁与第一圆台上端口内壁连接;第二挡板内壁与第二圆台下端口外壁连接,第二挡板外壁与第一圆台下端口内壁连接,第一档板上设有数个进风孔且相邻进风孔的间距相同。
挡板设计成环形,能够更好地将第一圆台内壁和第二圆台外壁组成的空间进行半密闭,使得通过第一挡板上的进风孔进入所述空间的气流只能从第二圆台外壁上的排风孔中排出,而不会因为挡板处密封不严,而从挡板与第一圆台内壁接触处或挡板与第二圆台外壁接触处流失。
优选的,所述的进风孔的数量为偶数个。
进风孔的数量为偶数且相邻进风孔的间距相同,这样使得进入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一圆台内壁和第二圆台外壁组成的空间中的气流方向更加稳定,流速也更加平和。
优选的,第二圆台的外壁上设有数个排风孔,排风孔在第二圆台外壁上周向排列为第一排排风孔和第二排排风孔。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排排风孔靠近第二圆台上端口,其排风孔开孔方向朝向第二圆台上端口。
优选的,所述的第二排排风孔靠近第二圆台下端口,其排风孔开孔方向朝向第二圆台下端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湃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湃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329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