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有蒙皮及复合材料格栅的混凝土预制板、壳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30828.4 | 申请日: | 2013-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188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庆;欧阳懿桢;庄勇;方海;齐玉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32B13/12 | 分类号: | B32B13/12;B32B27/04;B32B27/06;B32B3/12;B32B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徐激波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蒙皮 复合材料 格栅 混凝土 预制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中的各种板面体系,具体是一种带有蒙皮及复合材料格栅的混凝土预制板、壳结构,可作为一种增强混凝土预制板(壳)用于各种桥面栈板工程、室内外地面铺设工程、隧道衬砌工程以及民建领域中的各种板面体系。
背景技术
传统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壳),由于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开裂,容易使空气和水分侵入并造成钢筋的锈蚀进而引发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抗开裂、耐腐蚀并具有良好层间结合性能和灵活加工工艺的一种带有蒙皮及复合材料格栅的混凝土预制板、壳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有蒙皮及复合材料格栅的混凝土预制板、壳结构,包括括复合材料正交格栅层、复合材料蒙皮和混凝土铺层;
所述复合材料正交格栅层、复合材料蒙皮和混凝土铺层交替叠加设置,所述所述复合材料正交格栅层设置在复合材料蒙皮和混凝土铺层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复合材料正交格栅层上侧设有混凝土铺层,下表面设有复合材料蒙皮,该蒙皮既能充当浇筑混凝土时的模板,又能参与成型后预制板的协同受力,混凝土预制板(壳)下侧受拉处采用了复合材料正交格栅层增强。
作为优选,所述复合材料正交格栅层上侧设有混凝土铺层,下表面设有复合材料蒙皮,混凝土铺层上侧再增设有复合材料正交格栅层,该复合材料正交格栅层上表面再增设有复合材料蒙皮。
作为优选,所述复合材料正交格栅层下表面设有混凝土铺层,上表面设有复合材料蒙皮。
作为优选,所述混凝土铺层可根据预制板的用途进行灵活的选取,包括普通结构混凝土、保温混凝土、装饰混凝土、防水混凝土、耐火混凝土等。
作为优选,所述复合材料正交格栅层和复合材料蒙皮均采用纤维和树脂并通过模压工艺固化而成;纤维采用碳纤维、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芳纶纤维或者内含有钢丝的混杂纤维,树脂采用不饱和聚酯、乙烯基树脂、环氧树脂或酚醛树脂。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混凝土预制板(壳)受拉处加设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诸多优点的树脂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正交格栅层(带有蒙皮),使得该预制板有重量轻、强度高,刚度大、抗开裂、耐腐蚀的优质性能;同时具有施工简便迅速、便于工业化加工生产的特点,适用于各种板面工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混凝土预制板、壳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混凝土预制板、壳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混凝土预制板、壳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混凝土预制板、壳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或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带有蒙皮的复合材料格栅结构增强混凝土预制板,它包括复合材料正交格栅层1,复合材料正交格栅层1为复合材料正交格栅板(长1000mm,宽500mm),复合材料正交格栅板由厚度均为7mm的正交格栅肋通过模压工艺固化而成(格栅板单元尺寸定为30mm×30mm,格栅肋高度定为40mm)。在复合材料正格栅板的下表面增设有厚度为6mm的复合材料蒙皮2,它与复合材料正交格栅板的上侧浇筑有厚度为80mm的混凝土铺层3。
实施例2
如图3或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带有蒙皮的复合材料格栅结构增强混凝土预制板,且上下表面均设有格栅板,它包括复合材料正交格栅层1,复合材料正交格栅层1为复合材料正交格栅板(长1000mm,宽500mm),复合材料正交格栅板由厚度均为7mm的正交格栅肋通过模压工艺固化而成(格栅板单元尺寸定为30mm×30mm,格栅肋高度定为40mm)。在复合材料正交格栅板的上、下表面增设有厚度为6mm的复合材料蒙皮2,在两块格栅板之间设有厚度为70mm的混凝土铺层3。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308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