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热风炉烟气余热利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30662.6 | 申请日: | 2013-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733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夏锋;周强;喻道明;秦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9/00 | 分类号: | C21B9/00;F27D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瑾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风炉 烟气 余热 利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铁行业高炉设备领域,涉及一种热风炉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钢铁行业节能环保意识的日益加强,高炉炼铁生产中的热风炉烟气余热利用正在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加以应用,较为成熟的方式有:低温烟气预热方式(煤气、空气预热至180~200℃),低温预热煤气(预热至200℃)和高温预热空气(~420℃)方式,空气、煤气双预热(均预热至250℃)方式等,以上几种方式在生产中均能满足用户的生产需要。但是,由于炼铁生产过程多变,对风温的需求并不是一直维持不变的,如何在热风炉排放的烟气余热充分利用的前提下,既能维持热风炉系统的高效率生产,又能保证热风炉的不同送风温度需要,则是目前行业中的一大难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实现各种不同的空气、煤气预热温度需要的热风炉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热风炉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气换热器、煤气换热器、第一烟气发生装置、第二烟气发生装置、高炉煤气管道、助燃空气管道和烟气管道;从铁厂外网煤气管道进入的高炉煤气一部分通过所述的高炉煤气管道进入所述的煤气换热器预热后,通过所述的高炉煤气管道直接送入热风炉;另一部分通过所述的高炉煤气管道分别送入所述的第一烟气发生装置、第二烟气发生装置中作燃料;由助燃风机提供的助燃空气一部分通过所述的助燃空气管道进入所述的空气换热器预热后,通过所述的助燃空气管道直接送入热风炉;另一部分通过所述的助燃空气管道送入所述的第一烟气发生装置、第二烟气发生装置中作助燃空气;热风炉自身排放的低温烟气,通过合理的流量分配后,一部分通过所述的烟气管道与所述的第二烟气发生装置产生的高温烟气实现混合后,通过所述的烟气管道进入所述的煤气换热器中,另一部分通过所述的烟气管道与所述的第一烟气发生装置产生的高温烟气混合后,通过所述的烟气管道进入所述的空气换热器中;各自经过热交换后所述的烟气,通过所述的烟气管道经烟囱排放。
作为优选,所述的从铁厂外网煤气管道进入的高炉煤气,温度为80℃;所述的热风炉自身排放的低温烟气,温度为300℃。
作为优选,所述的从铁厂外网煤气管道进入的80℃高炉煤气一部分通过所述的高炉煤气管道进入所述的煤气换热器预热,其预热温度可调,调节范围为200℃~250℃。
作为优选,所述的由助燃风机提供的助燃空气一部分通过所述的助燃空气管道进入所述的空气换热器预热,其预热温度可调,调节范围为200℃~450℃。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的烟气管道与所述的第二烟气发生装置产生的高温烟气实现混合,其混合后的烟气温度可调,调节范围为300℃~380℃。
作为优选,所述的另一部分通过所述的烟气管道与所述的第一烟气发生装置产生的高温烟气混合,其混合后的烟气温度可调,调节范围为300℃~620℃。
作为优选,所述的空气换热器、煤气换热器为耐高温烟气的换热器。
作为优选,所述的空气换热器、煤气换热器均为采用不锈钢件制作的板式换热器。
作为优选,所述的高炉煤气管道、助燃空气管道,均采用Q345B钢管。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从节能减排角度来看,本系统中没有动力设备消耗,能源介质消耗采用的是低热值的高炉煤气,也能余热利用完的烟气温度低至150℃排放,同时又能实现高风温,降低炼铁成本。综合来看,本系统具有占地少、投资省、生产维护简单、集成度和自动化程度高、适应生产需要能力强、功能灵活多变等特点,既适用于新建高炉工程,也适用于现有高炉热风炉预热系统改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热风炉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参考附图进一步描述本技术方案,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但该描述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306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压缩机上盖双落料冲压模具
- 下一篇:环保节能省油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