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效大型多孔玻管吸收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25314.X | 申请日: | 2013-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93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朱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1/22 | 分类号: | G01N1/2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003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大型 多孔 吸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型多孔玻管吸收管,特别涉及一种能有效提高废气污染物采集效率的高效大型多孔玻管吸收管,属于环境监测领域。
背景技术
大气及废气污染物(包括气态污染物、气溶胶等)监测均需通过现场采样后送实验室分析后得出监测分析结果;而分析结果是否能准确的反映出大气环境质量真实水平和大气污染物的真实污染程度与现场采样时气态污染物的采集效率有很大关系,目前大气及废气污染物(如SO2、NOX、O3、H2S等数十种污染物)分析过程主要是现场用吸收液采集后,再送实验室通过与用含系列不同量该物质的标准溶液分析后绘制的标准曲线进行对比定量的;而此定量的前提是现场采样时废气污染物的采集效率为100%才能准确,即现场废气污染物采集效率越高越能准确反映出大气污染水平。
目前现场废气污染物采集效率达不到100%,几乎所有的标准分析方法对此项内容均无鉴定,均无具体大气及废气污染物采集效率数据,有的分析方法考虑到废气污染物采集效率可能偏低而同时采取二级吸收来加以提高废气污染物采集效率,而大多数分析方法仍然是一级吸收。因此,目前现场大气及废气污染物采集效率是偏低的。大多数国标分析方法的标准曲线是取要进行定量分析项目的标准物质经准确定量后配置系列含量的标准溶液,再用系列含量的标准溶液经实验室分析绘制出标准曲线,比较采集大气及废气污染物后的吸收液来确定监测结果;标准曲线则是直接用准确定量后含不同量的标准溶液分析而来的,如果按采集效率来衡量标准曲线上任一浓度的采集效率肯定是100%,现场废气污染物采集效率未达到100%理论上就应是错误的。因此,提高现场废气污染物采集效率对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尤其重要。
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等规定的现场采样方法采用规定的吸收管(目前基本上也是相关行业通用的吸收管);大部分加吸收液10毫升至50毫升,整个气态污染物吸收或阻滞过程即为气泡由吸收管底端上升至吸收液面约5至10厘米左右的气泡上升过程。这样的吸收过程很难达到100%的吸收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大型多孔玻管吸收管存在的吸收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大型多孔玻管吸收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效大型多孔玻管吸收管,包括进气口、出气口、进气管、上吸收管、下吸收管和设置于下吸收管下方的多孔玻板,所述下吸收管的内壁上设置有使气泡非直线式上升的凸起结构,在上吸收管和下吸收管的连接处固定设置有倒漏斗状部件,所述倒漏斗状部件包括靠近下吸收管的进口部和靠近上吸收管出口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口部的开口直径等于所述下吸收管直径的一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倒漏斗状部件的进口部的下边缘固定连接于上吸收管和下吸收管的交界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大型多孔玻管吸收管改气泡直线上升过程的吸收方式为气泡螺旋式上升过程的吸收方式,不仅使气泡下降增加了吸收机会而且也延长了吸收时间,这样含气态污染物气泡被吸收的时间增加了一倍以上,以此完成大大增加吸收效率、增加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的目的。由于气泡螺旋式上升时会产生向外的力而使气泡在容器边缘积累,不利于气泡均匀向上运动,因此,在上吸收管和下吸收管的连接处固定设置倒漏斗状部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大型多孔玻管吸收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大型多孔玻管吸收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进气口;2、出气口;3、进气管;4、上吸收管;5、下吸收管;6、多孔玻板;7、螺旋状凸起;8、进口部;9、出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大型多孔玻管吸收管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进气口1、出气口2、进气管3、上吸收管4、下吸收管5和设置于下吸收管5下方的多孔玻板6,下吸收管5的内壁上设置有使气泡非直线式上升的凸起结构,在上吸收管4和下吸收管5的连接处固定设置有倒漏斗状部件,倒漏斗状部件包括靠近下吸收管5的进口部8和靠近上吸收管4出口部9。
出口部9的开口直径尺寸优选为等于所述下吸收管5直径的一半。
倒漏斗状部件的进口部8的下边缘最好固定连接于上吸收管4和下吸收管5的交界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未经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2531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