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冷凝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24812.2 | 申请日: | 2013-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645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慎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 |
主分类号: | F25B39/04 | 分类号: | F25B3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凝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搭载于例如汽车上的冷凝器,尤其涉及适合搭载于具有涡轮发动机的汽车上的冷凝器。
另外,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将图1及图3中的上下、左右称作上下、左右。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车辆空调器的冷凝器,公知有如下冷凝器,该冷凝器将冷凝部及过冷却部以冷凝部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该冷凝器具有: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以并列状配置的多个热交换管;配置于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的翅片;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配置且将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起来的集液箱,在冷凝部设有由在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两个以上的热交换通路,在过冷却部设有由在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一个的热交换通路,在左右方向一侧设有连接冷凝部及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1集液箱,在左右方向另一侧设有连接冷凝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2集液箱以及连接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储液器(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存在搭载涡轮发动机的车辆,该类车辆中,使用中间冷却器(或增压空气冷却器),具有在冷凝器的前面下部配置中间冷却器的情况。流过中间冷却器内部的空气在入口侧通常达到150(~170)℃左右,该温度会使冷凝器成为极高温的高温状态。该情况下,若在中间冷却器的背面设置冷凝器的过冷却部及储液器,则由于该热影响,可能会降低冷凝器的功能(即冷却制冷剂以及使液化的制冷剂稳定地积存到储液器中)。另外,由于冷凝器配置在中间冷却器与散热器之间,因此还存在如下技术问题:难以增大储液器直径,很难确保所期待的积存容量。
作为针对上述中间冷却器的热影响的改善对策,在日本特开H11-304293(专利文献2)中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即:将冷凝器的过冷却部配置于上部,由此,不仅能够有效防止由过冷却部的热影响所导致的功能降低,而且还能够简化构造。所述专利文献2的方法为,如图5所示,冷凝部1A及过冷却部1B以过冷却部1B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该冷凝器具有: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以并列状配置的多个热交换管2;配置于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的翅片6;在上下方向延伸地配置,且与热交换管2的两端连通的第1集液箱3和第2集液箱4;将第1集液箱3及第2集液箱4内的空间在上下方向分别分隔成多个空间的分隔部27~30;与左侧的第1集液箱3一体接合的储液器50,在第1集液箱3与储液器50之间开设有连通孔35~37,在储液器50与第1集液箱3的接合面上形成有制冷剂通路34。
该冷凝器中,制冷剂经由入口26a如箭头A那样流过冷凝部1A上侧的热交换管2后,如箭头B那样在第1集液箱3的中间部空间U形转弯,在流过冷凝部1A的中间部的热交换管2之后,如箭头C那样在第2集液箱4的下部空间再次U形转弯,在流过冷凝部1A的下部的热交换管2之后,该制冷剂流过连通孔36、37而如箭头D那样流入到储液器50内,在储液器50内,制冷剂的气相被分离,液态制冷剂被积存。储液器50内的液态制冷剂如箭头E那样从连通孔35流入到制冷剂通路34内,经由该制冷剂通路34而如箭头F那样流入到过冷却部1B,在流经过冷却部1B的热交换管2之后通过出口26b而流出冷凝器外。
上述专利文献2的冷凝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上述中间冷却器的热影响,但还存在如下问题:储液器50的下部与构成最下层的热交换通路的分隔部30相比位于下方,在中间冷却器配置于整个冷凝器的前面下部的情况下,若为了不使储液器50的位于分隔部30下侧的部分与中间冷却器发生干涉而将储液器50整体配置于分隔部30的上方,则会对热交换通路的分割产生影响,现实中很难实现;并且,由于储液器50的底部位置受最下层的热交换通路分割(分隔位置)的制约,因此,在如上述那样使冷凝器、散热器以及中间冷却器重合的情况下,储液器直径必须收容在中间冷却器与散热器之间的空间内,导致储液器直径受到限制;再有,在储液器50配置在中间冷却器的入口侧的情况下,储液器会受到其热影响;而且,由于制冷剂通路34形成在储液器50与第1集液箱3的接合面上,因此,在液态制冷剂从储液器50经由制冷剂通路34而流到过冷却部1B的过程中,液态制冷剂会与在冷凝部1A流动的制冷剂发生热交换,可能会使制冷剂通路34中的液态制冷剂气化,从而导致冷凝器的功能下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0047320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H11-304293
实用新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未经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248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涡旋并联压缩冷凝机组
- 下一篇:一种具有强制热效果的空调蒸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