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四驱无锁防滑差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23748.6 | 申请日: | 2013-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090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何连江;饶志国;周新;李朝柱;何经文;潘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连江 |
主分类号: | F16H48/05 | 分类号: | F16H48/0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四驱无锁 防滑 差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差速器,尤其涉及一种四驱无锁防滑差速器。
背景技术
差速器能很好的将动力平均分配到各个轮子上,但缺点是任何一个轮子打滑都会导致其他车轮失去动力输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厂商开发了防滑差速器,如结合ABS系统开发的ETC等。但这些防滑系统的共同特点是在原有的系统上增加电子锁或者机械锁。现有的差速器存在以下缺陷:防滑差速器必须配备附加锁才能实现防滑,体积较大;复杂的锁止解锁难于精确控制;并且价格非常昂贵,维修不方便;其机械损失会导致车辆耗油增加5%~10%。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四驱无锁防滑差速器,对四轮行车模型的深入分析,实现了更加实时的防滑效果,全机械实现高效的负载均衡,结构简单,体积缩小。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四驱无锁防滑差速器,主要包括连接左前轮的传动轴、连接右前轮的传动轴、连接右后轮的传动轴、连接左后轮的传动轴,连接左前轮的传动轴和连接右前轮的传动轴之间设有第一差速器支架,连接左前轮的传动轴和连接左后轮的传动轴之间设有第二差速器支架,连接右后轮的传动轴和连接左后轮的传动轴之间设有第三差速器支架,连接右前轮的传动轴和连接右后轮的传动轴之间设有第四差速器支架,二级差速器支架上设有第一二级差速轮和第二二级差速轮,第一差速器支架和第三差速器支架之间通过第一二级差速轮连接,第二差速器支架和第四差速器支架之间通过第二二级差速轮连接,第一差速器支架、第二差速器支架、第三差速器支架、第四差速器支架上均设有一级差速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连接左前轮的传动轴9、连接右前轮的传动轴10、连接右后轮的传动轴11、连接左后轮的传动轴12连接到车辆的四个轮子对应的动力轴上,动力输入可以直接连在任何一个轴上,这是跟传统四驱差速器的不同;
2、本实用新型结构中所有的一级差速轮都处在常转状态,能起到动力回收的效果,这也是跟传统差速器的不同;
3、本实用新型引入的二级差速支架5同时配备两组不对称差速轮,能在某个轮子打滑时将其上的动力实时地回收;
4、本实用新型全方案中无锁,某个车轮打滑不能输出动力时,其对应的传动轴会工作在扭矩传递模式,这样为差速轮回收扭矩提供了方便;
5、本实用新型具体使用时一个车轮打滑时,扭矩被回收并被叠加到同侧车轮上;能解决任何非同侧两个轮子打滑。
总之,本实用新型四驱无锁防滑差速器,对四轮行车模型的深入分析,本方案完全放弃了锁机制,而是深入研究四个轮子在行车过程中的联动关系,建立新的方程式模型,并在此方程式的二阶导数上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从而将差速器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实现了更加实时的防滑效果,全机械实现高效的负载均衡,结构简单,体积缩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四驱无锁防滑差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参照图1,一种四驱无锁防滑差速器,主要包括连接左前轮的传动轴9、连接右前轮的传动轴10、连接右后轮的传动轴11、连接左后轮的传动轴12,连接左前轮的传动轴9和连接右前轮的传动轴10之间设有第一差速器支架1,连接左前轮的传动轴9和连接左后轮的传动轴12之间设有第二差速器支架2,连接右后轮的传动轴11和连接左后轮的传动轴12之间设有第三差速器支架3,连接右前轮的传动轴10和连接右后轮的传动轴11之间设有第四差速器支架4,二级差速器支架5上设有第一二级差速轮6和第二二级差速轮7,第一差速器支架1和第三差速器支架3之间通过第一二级差速轮6连接,第二差速器支架2和第四差速器支架4之间通过第二二级差速轮7连接,第一差速器支架1、第二差速器支架2、第三差速器支架3、第四差速器支架4上均设有一级差速轮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连江,未经何连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237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