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下肢康复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21624.4 | 申请日: | 2013-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06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苏伟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化县红叶铁艺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H1/00 | 分类号: | A61H1/00;A61H3/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李秀梅 |
地址: | 362599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下肢 康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康复器材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下肢康复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中老年偏瘫患者逐年增多,另外,社会上因工伤交通事故等原因造成的下肢伤残患者也大量存在。下肢伤残的患者都渴望能恢复行走,但患者在家中只能借助拐杖、轮椅等辅助工具进行行走锻炼。为解决上述问题,市面上出现了多种用于恢复行走功能的康复器械,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0970324Y公开的康复助行器,具有支架和安装在支架下端的万向行走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包括左侧架和右侧架,左、右两侧架的上部和下部分别通过上横杆和下横杆连接在一起,在左、右两侧架上固定有竖向的套管,在套管内通过支撑杆安装有高度可调的腋窝托架。病人在使用该种康复器械时,需要自身有一定的运动能力,通过主动施力达到行走目的,但对于病情较为严重、肌体力量不足的患者,上述康复器械难以适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帮助病人轻松站立、按摩大腿肌肉、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的下肢康复器,包括支架和托架,所述支架包括可调节高度的左侧架、右侧架、以及架设于左侧架与右侧架间的横杆,所述托架设有两根、对称安装于左侧架、右侧架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抬腿机构,该抬腿机构包括两根可调节高度的托杆、以及安装于支架上的驱动装置,所述两根托杆水平布置于横杆下方与使用者大腿相对应,驱动装置与托杆连接以驱动托杆前、后移动。
进一步的,两根托杆间设有连杆,驱动装置与连杆连接以驱动两托杆同步向前或向后移动。
进一步的,驱动装置分别与两根托杆传动连接,在驱动一托杆向前的同时驱动另一托杆向后移动。
进一步的,托杆为“U”型结构,其与大腿接触的面为向下凹的弧面。
进一步的,托杆与大腿的接触面设有弹性按摩颗粒。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肢康复器可以帮助病人轻松站立,抬腿机构帮助病人在站立时有节奏的将大腿托起、放下,能有效按摩大腿肌肉,在行走的过程中增加肌肉力量,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下肢康复器的结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下肢康复器的结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参照图1、图2所示,一种下肢康复器,包括支架1、托架2和抬腿机构3。
支架1包括可调节高度的左侧架11、右侧架12、以及架设于左侧架11与右侧架12间的横杆13;
托架2设有两根、对称安装于左侧架11、右侧架12上;
抬腿机构3包括水平设置的左托杆31、右托杆32、驱动装置33,左托杆31和右托杆32安装在支架1上并可根据使用者的高度上、下调节,将托杆保持在与使用者大腿相对应的位置,托杆为“U”型结构,其与大腿接触的面为向下凹的弧面,该弧面上设有弹性按摩颗粒;
驱动装置33安装于支架1上,驱动装置33与左托杆31、右托杆32连接以驱动其前、后移动,驱动装置32与左托杆31和右托杆32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如在左托杆31、右托杆32间设置连杆,驱动装置33与连杆连接以驱动两托杆同步向前或向后移动,又如将左托杆31、右托杆32分别与驱动装置33传动连接,驱动装置33在驱动一托杆向前的同时驱动另一托杆向后移动。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化县红叶铁艺研究所,未经德化县红叶铁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216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