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汽车涂装车间积放链输送系统的室体密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20614.9 | 申请日: | 2013-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081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许志军;何小伍;尚华斌;袁晰;杨天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4H5/02 | 分类号: | E04H5/02;E04B1/66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张彬 |
地址: | 4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汽车 装车 间积放链 输送 系统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涂装车间的输送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涂装车间积放链输送系统的室体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工厂涂装车间对环保、防尘、节能等方面要求比较高,因此在车身工件运行通道上,均设置有室体、空气过滤及送排风装置。积放链输送系统是现阶段大、中型汽车厂使用多、效果好、运行可靠的主要机械化输送系统,主要用于涂装车间前处理电泳生产线。
在以往建成的汽车涂装车间生产线中,积放链链条、轨道及整个运送吊具设置在室体内,受室体内喷淋药剂及蒸汽影响,使用工况较差,且输送系统上的油污、灰尘容易落下影响车身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涂装车间积放链输送系统的室体密封结构,能够密封室体和运送吊具之间的空隙,将积放链链条和轨道及部分运送吊具密封在室体外,减少来自室体内的污染,并减少车身表面的污染,改善运行工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汽车涂装车间积放链输送系统的室体密封结构,包括室体和在室体内运行的运送吊具;所述运送吊具由竖直杆和分别位于竖直杆上下两端的水平杆组成;所述室体上部安装有顶板,顶板位于运送吊具上下两端的水平杆之间且靠近运送吊具的上部,在顶板的边缘与室体的侧壁之间留有供运送吊具通过的通道,在室体内设置有第一重密封结构和第二重密封结构;
所述第一重密封结构位于顶板边缘和室体侧壁之间,包括安装在通道两侧并分别与室体侧壁和顶板边缘相连接的两个固定板,两个固定板上分别安装有固定件,两个固定件上分别安装有弹簧密封板,两个弹簧密封板呈弧形,其下部在自身弹性作用下贴合;所述弹簧密封板顺着运送吊具运行方向依次层叠安装;
所述第一重密封结构和运送吊具的上方安装有挡板,挡板设置在室体的一侧,并与室体的侧壁连接;
所述第二重密封结构位于挡板和第一重密封结构之间,包括设置在所述挡板边缘的角钢,角钢上固定有塑料软帘,塑料软帘下端自由垂落至固定板的上表面。
所述第一重密封结构、挡板、第二重密封结构和室体侧壁之间形成密封腔体,密封腔体上部安装有排风管。
所述固定板与固定件之间,以及固定件与弹簧密封板之间,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所述固定件折弯安装在固定板上,折弯角度为120°。
所述弹簧密封板的厚度为0.1-0.3mm。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采用双重密封的结构,可对室体和运送吊具之间的空隙进行有效密封,减少了室体内喷淋药剂及蒸汽的溢出对积放链链条、轨道和运送吊具的污染,并减少了车身工件的污染。
密封后的室体不包裹积放链链条及轨道,减少了室体体积,降低了送排风需求及能耗损失,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密封腔体上部安装有排风管,可将运送吊具通过时泄漏出来的少量蒸汽及化学气体抽出,并防止灰尘进入室体内部。
弹簧密封板采用厚度为0.1-0.3mm的不锈钢板,弹性好,不易磨损,不易老化断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重密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重密封结构的固定板和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重密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室体,2、顶板,3、第二重密封结构,4、挡板,5、排风管,6、密封腔体,7、第一重密封结构,8、运送吊具,9、车身工件,10、固定板,11、固定件,12、弹簧密封板,13、塑料软帘,14、角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 一种用于汽车涂装车间积放链输送系统的室体密封结构,包括室体1和在室体1内运行的运送吊具8;所述运送吊具8由竖直杆和分别位于竖直杆上下两端的水平杆组成;所述室体1上部安装有顶板2,顶板2位于运送吊具8上下两端的水平杆之间且靠近运送吊具8的上部,在顶板2的边缘与室体1的侧壁之间留有供运送吊具8通过的通道,在室体1内设置有第一重密封结构7和第二重密封结构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未经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2061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