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医用内置气囊灌肠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20312.1 | 申请日: | 2013-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154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赵宏;单淑萍;王雪梅;吕艳;高娟;韩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3/02 | 分类号: | A61M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庄力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医用 内置 气囊 灌肠 | ||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用于肛肠病治疗的一种医用内置气囊灌肠器。
背景技术:常规使用的灌肠器粗、硬、短,插入深度较浅,随着肛管的拔出,药物易随之流出,而且对肠道的刺激性较大,药液不易保留。特别是对于肛门括约肌功能较差的患者,无法保证药物停留在肠腔内的时间。即使对于肛门功能正常的患者,特别是用药剂量较大时,也需要保持肛门肌肉的持续收缩,易造成患者的不适感,如一次操作不成功或未达到满意疗效,则需反复操作,患者更难以承受。中国专利CN2604187Y公开了一种可分离气囊的灌肠器,由于该装置的气囊是包敷在灌肠管外壁上,灌肠后直接留存肠腔内,不仅易受腔内的压力发生滑脱,还不方便术后灌肠污物的排出。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肛肠病治疗提供一种医用内置气囊灌肠器,由于该装置的气囊是设置在灌肠管内,并可与导液管配合进行灌肠后的封堵,不仅能够避免受腔内的压力发生滑脱,还方便了术后灌肠污物的排出;尤其对需要肠内反复注液清洁肠道者,更节省了反复肛管内插管的过程,大大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医用内置气囊灌肠器,是由灌肠管、导液管、主气管、主气阀、充气球、副气阀、副气管、副气囊、主气囊构成的,其特征是中心穿装有导液管的短管形的灌肠管中部有一缩径段;分别通过主气管和主气阀、副气管和副气阀与充气球相连接的主气囊和副气囊安装于灌肠管内。
本实用新型用于肛肠病灌肠治疗中,可通过灌肠管内的主气囊、副气囊与导液管的配合来进行灌肠后的封堵和术后灌肠污物的排出,既可避免发生气囊滑脱也便于操作,并能减少患者的痛苦。
附图说明:图1为医用内置气囊灌肠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医用内置气囊灌肠器是由灌肠管1、导液管3、主气管4、主气阀5、充气球6、副气阀7、副气管8、副气囊9、主气囊10构成的;中心穿装有导液管3的短管形的灌肠管1中部有一缩径段2;分别通过主气管4和主气阀5、副气管8和副气阀7与充气球6相连接的主气囊10和副气囊9安装于灌肠管1内。
医用内置气囊灌肠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是:使用前先将主气囊10和副气囊9处于收缩状态,当灌肠时应通过灌肠管1将本装置置于患者肛门内,再通过导液管3注入药液,灌肠完成后将导液管3缓慢抽出,当导液管3的管头抽至灌肠管1的缩径段2处时暂停,便可打开副气阀7,用充气球6向副气囊9充气,将处于收缩状态的主气囊10托至灌肠管1中部,再关闭副气阀7、打开主气阀5,用充气球6向主气囊10充气,使其膨胀将灌肠管1内部封堵,此时便可自灌肠管1后端将导液管3全部抽出,完成灌肠操作;由于受灌肠管1上缩径段2的控制,在封堵灌肠管1过程中不会有药液泄漏,膨胀后的主气囊10也不会受腔内的压力发生滑脱。当手术完成后,可由灌肠管1后端将导液管3缓慢插入,当导液管3的管头插至灌肠管1的缩径段2处时暂停,此时便可通过主气阀5和副气阀7排气,当主气囊10和副气囊9收缩后,再继续将导液管3插入灌肠管1前端处,进行灌肠污物的排放;由于污物排放是通过导液管3控制完成的,因而既方便了操作,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203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