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定位销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17674.5 | 申请日: | 2013-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436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伟;于子秋;栾兵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4 | 分类号: | B23K3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定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件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定位销。
背景技术
在机械设备中,定位销贯穿于需要紧固或者连接的工件的定位孔中,起到限制物体各个方向上的自由度的作用。例如,一个工件,两个定位销,可以控制3个方向的自由度。工件放置在XY平面上,两个定位孔,两个定位销,可以控制X、Y方向,且控制工件沿Z方向旋转。定位销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夹具设计单元,使工件满足焊接要求。
通常夹具上的定位销结构采用的固定式和伸缩式两种形式。固定式,是指销通过定位销连接板,经过两个方向的调整,最终连接至过渡板。此种连接方式销不能伸缩。伸缩式,是指销通过定位销连接板,经过两个方向调整,最终连接至伸缩缸,伸缩缸连在过渡板或者摇臂上。此两种定位销的连接方式适用于工件较大,对精度要求高的工件;而焊接小件,焊接精度要求不高,该夹具总共使用的次数不多的情况下,此两种定位销结构生产成本高,制造时间长,造成很大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定位销,该定位销既有定位的功能,又有压紧的功能,且可重复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定位销,用于对工件进行定位,所述工件上设置有一定位孔,所述定位销包括第一部件以及与所述第一部件配合的第二部件,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包括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二部件包括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面配合,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紧固连接,所述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面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部件包括具有第一直径的第一部分和第二直径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直径,所述第一部分为外表面设置有螺纹的螺纹杆,其中,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的端面处形成所述第一定位面;
所述第二部件的一端面上开有与所述螺纹杆配合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外端面处形成所述第二定位面。
优选地,所述螺纹杆的直径小于所述的定位孔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第一部件、第二部件为圆柱形或菱形,且所述第一定位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面配合时,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处于同一轴线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均为由钢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定位销在工件的焊接定位小尺寸工件过程中可重复使用,且能留有足够的焊接空间,提高焊接质量,还能降低夹具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位销与工件配合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位销与工件配合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位销与工件配合的正视图;
图4为图3中A-A断面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位销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是不能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定位销,用于对焊接尺寸较小的工件进行定位,以保证焊接的精确性。图1为该定位销与工件配合的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位销与工件配合的分解图,请参照图1、图2,所述定位销包括第一部件2以及与所述第一部件2配合的第二部件1,其中:所述第一部件2包括第一定位面S1,所述第二部件1包括与所述第一定位面S1配合的第二定位面S2。当所述第一定位面S1与所述第二定位面S2配合时,所述第一部件2与所述第二部件1紧固连接,所述工件3就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面S1与所述第二定位面S2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最佳实施例,所述第一部件2与所述第二部件1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螺纹连接的方式。请参照图2,所述螺栓螺纹连接的方式为:
所述第一部件2包括具有第一直径的第一部分和第二直径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直径,所述第一部分为外表面设置有螺纹的螺纹杆12,其中,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的端面处形成所述第一定位面S1。
所述第二部件的一端面上开有与所述螺纹杆配合的螺纹孔11,所述螺纹孔11的外端面处形成所述第二定位面S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176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切割装置和切割数据生成程序
- 下一篇:产生不饱和烃化合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