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肱骨近端加长扭转接骨板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17348.4 | 申请日: | 2013-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287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颀;许海燕;夏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俊颀 |
主分类号: | A61B17/80 | 分类号: | A61B17/80 |
代理公司: | 洛阳明律专利代理事务所 41118 | 代理人: | 卢洪方 |
地址: | 47100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肱骨 加长 扭转 接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主要涉及的是一种肱骨近端加长扭转接骨
板。
背景技术
肱骨 俗称上臂骨,是典型的长骨。人体肱骨近端的外侧顶端为肱骨大结节,它是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的止点。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是肩关节外展、外旋的重要肌群。肱骨大结节的前内侧有一骨性突起,叫肱骨小结节,它是肩胛下肌的止点。肩胛下肌是肩关节内旋肌肉。在肱骨近端的前侧,肱骨大结节和肱骨小结节之间,有一条上下走行的骨性沟道将肱骨大小结节分开,这条沟道叫结节间沟,是肱二头肌长头腱走行的部位。在肱骨结节间沟外侧缘的下端有一骨脊,是胸大肌的止点。胸大肌是肩关节重要的内收肌肉。在肱骨中上段的外侧偏前,有个长约5厘米的纵形骨性隆起,叫三角肌粗隆,它是三角肌的止点。三角肌是肩关节重要的外展肌肉。胸大肌下缘外后侧和三角肌上缘前内侧之间,有一骨面相对平坦的间隙。桡神经是臂丛后侧束的最大终末支,其起始处在上臂的后内侧,向下向外。在肱骨中段的后侧,桡神经走行于肱骨的桡神经沟中。在肱骨中段,桡神经由上后外向下前内走行,到肱骨外上髁前侧。肱骨上段的外侧的骨面平坦,是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放置接骨板的理想部位。肱骨干中下段的前侧,是肱肌覆盖的地方,肱肌仅是肘关节屈曲的协同肌肉。肱骨干中段的前侧是肱骨干骨折放置接骨板的较好部位。肱骨上段的前侧因由结节间沟及其附着在两旁的肌肉,不易放置接骨板。肱骨的外侧中上段(肱骨大结节顶点到三角肌粗隆约10厘米)以下,因由三角肌粗隆的存在及桡神经走行,也不是放置接骨板的理想部位。
临床上常有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肱骨中上段粉碎骨折,对于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肱骨中上段粉碎性骨折,理想的外固定要求是:既需对肱骨近端骨折做牢固的固定,又要对肱骨中上段粉碎性骨折做牢固的固定,同时又不损伤肌肉、神经。目前对其治疗有以下三种固定方法:
(一)、髓内钉固定。优点是方法简便。缺点一是固定不牢固,易引起骨折再移位;二是易引起冈上肌损伤。
(二)、肱骨近端加长接骨板固定。优点是骨折固定牢固。但由于其为水平结构,在固定时会损伤三角肌,造成肩关节外展无力或损伤桡神经,产生相应症状。
(三)、肱骨近端接骨板加肱骨中段接骨板。优点是不损伤肌肉和神经,缺点是固定不牢固,术后需配合外固定,常引起肩、肘关节强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肱骨近端加长扭转接骨板。解决临床在固定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肱骨中上段粉碎性骨折时易损伤三角肌,造成肩关节外展无力或损伤桡神经等症状。达到骨折固定牢固、同时又不损伤肌肉、神经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肱骨近端加长扭转接骨板,包括接骨板近端段、接骨板扭转段、接骨板加长段和固定孔,所述的接骨板近端段位于接骨板扭转段的下端,接骨板扭转段与接骨板近端段为向上扭转连接;所述的接骨板加长段位于接骨板扭转段的上端,与接骨板近端段也为扭转连接,在接骨板近端段、接骨板扭转段、接骨板加长段上均设有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骨板扭转段与接骨板近端段之间具有15度的夹角。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骨板近端段、接骨板扭转段、接骨板加长段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骨板加长段与接骨板扭转段的扭转连接端为水平扭转连接。
本实用新型由于将肱骨近端加长接骨板设计为三个相互扭转的部位,使其能够紧贴人体的肱骨,即肱骨近端部放置在肱骨近端外侧,肱骨中上段扭转部上接肱骨近端部向前向下移行,紧贴肱骨中上段的前外侧,走行在三角肌和胸大肌止点之间,待到三角肌粗隆中部高度,已转向肱骨干的前侧。接骨板的肱骨中段以下部,上接肱骨中上段扭转部的下端,放置在肱骨干中段以下部位的前侧。解决了临床在固定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肱骨中上段粉碎性骨折时易损伤三角肌,造成肩关节外展无力或损伤桡神经等症状。达到骨折固定牢固、同时又不损伤肌肉、神经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中:1、接骨板近端段、2、接骨板扭转段,3、接骨板加长段,4、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俊颀,未经王俊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173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