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卧式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16480.3 | 申请日: | 2013-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30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蒋三青;李海军;陈红;计京宝;李新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P3/16 | 分类号: | B60P3/16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102 | 代理人: | 陆志强 |
地址: | 400039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卧式 混凝土 搅拌 运输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装载运输车,尤其一种卧式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背景技术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是工程建设中混凝土运输的主要运输设备,国内市场上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一般采用传统结构型式,即搅拌罐体前端与减速机连接后由副车架前支座支承,后端通过副车架后支座上的2个托轮支承搅拌罐体的滚道,形成3点支承结构倾斜式安装,马达带动搅拌罐体旋转实现混凝土搅拌方式。传统搅拌车存在以下问题:
(1)整车高度尺寸难以控制,易出现超高。国家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规定运输车辆总高不超过4m,而大方量搅拌车大部分都超限,通过性能不好。
(2)整车重心高,给车辆行驶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特别转弯时易翻车,直接危害驾驶员和路人安全。
(3)搅拌罐容积率只能达到65%左右,运输经济性不高。
(4)在制造大方量搅拌车时,只有加长搅拌罐体,搅拌罐体的加长导致滚道支承位置后移,使其至中后桥中心距离增大,副车架的弯矩增大,导致副车架主梁发生塑性变形,甚至发生车架断裂,这是搅拌车常见的失效形式。为了防止副车架主梁发生塑性变形,需提高相关构件的承载能力,势必增加整机重量,导致制造成本增加、油耗加大和装载量减少。
(5) 离析现象难以控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混凝土的离析现象。混凝土之所以在运输过程中要保持持续搅动,就是要使混凝土不产生离析,否则就不能使用。现有结构形式的搅拌车是靠筒体的转动从而带动混凝土的搅动,对混凝土而言,属于间接形式的搅拌,所以现有结构形式的搅拌车始终存在‘离析’的问题,只是程度大小不同而已。
(6) 叶片制造时其螺旋线及参数难以满足设计要求,且测量检查困难。叶片与筒体是通过焊接连接的,在焊接过程中热变形较大。另一方面,叶片磨损后几乎无法更换,叶片的维修性较差。
针对以上问题,对搅拌车的改进提出了新的课题。
目前,普遍采用降低搅拌罐体倾斜度和去掉副车架使用专用底盘两种优化方式:
一种是采用降低搅拌罐体倾斜度来达到降低整车高度、整车重心的目的。此种方式只是简单地修改了搅拌罐体倾斜度,通过降低倾斜度达到降低整车重心,其本身的搅拌结构形式未发生改变,仍然利用搅拌罐体旋转来搅拌。
另一种是采用去掉副车架使用专用底盘来达到降低整车高度、整车重心和防止车架变形的目的。此种方式虽然在制造大方量搅拌车上有一定的优势,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能降低整车高度和重心、提高容积率,又能保证车架不变形、运输中砼料不离析和维修简单的技术方案。采用罐体完全卧置,与车架上平面的夹角为零度罐体固定,叶片转动,卸料时罐体可举升10°-15°的夹角的卧式混凝土搅拌运动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底盘、举升装置、搅拌装置、副车架、罐体、翻转轴,前述的底盘与副车架之间用U型螺栓连接,在副车架上面放置有罐体,罐体后端两侧外焊接有翻转座,翻转轴依次穿过翻转座的孔和副车架后端的孔,罐体的罐筒两端分别焊接有罐体前封头和罐体后封头,其搅拌装置的液压马达连接减速器的输入轴,减速器的输出轴与搅拌轴一端花键连接,搅拌轴的另一端依次插入轴承座A的轴孔、罐体前封头的孔、搅拌叶片总成的孔、支撑架的孔、罐体后封头的孔和轴承座B的轴孔,支撑架与罐体内顶部焊接连接;前述的举升装置的举升油缸下支座焊接在副车架上,罐体前封头焊接有举升油缸上支座,举升油缸下支座和举升油缸上支座之间连有举升油缸;罐体后封头下部有出料机构,罐体顶部有进料机构。
还有,罐体前封头的孔与搅拌轴之间有密封圈A,罐体后封头与搅拌轴之间有密封圈B。
还有,在罐体内,在支撑架的搅拌轴两边装有2-8个搅拌叶片总成。
进一步,进料机构的进料启闭门油缸的安装支座焊接在罐体顶部,进料启闭门油缸的活塞杆连有进料启闭门,进料启闭门插入进料斗下端槽孔内,进料斗与罐体焊接连接。
进一步,出料机构的出料启闭门油缸的安装支座焊接在罐体后封头上,出料启闭门油缸的活塞杆连着出料连接机构,出料连接机构装有出料启闭门,出料连接机构装在出料槽两侧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164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亚胺吡啶衍生物和它们作为杀微生物剂的用途
- 下一篇:校车座椅脚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