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隔震楼面车道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13807.1 | 申请日: | 2013-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963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张磊;朱杰江;彭逸云;鲁鑫;张海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F15/18 | 分类号: | E04F15/18;E04B5/43;E04B1/9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何文欣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楼面 车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运用于土木工程领域,尤其是在具有楼面车道的结构当中,以降低车辆荷载对楼板的震动影响,是一项实用新型隔震楼面车道。
背景技术
目前,越来越多的结构具有楼面车道,而楼面车道的存在,会导致由于汽车通过而产生的节点动力荷载,这些节点动力荷载会导致楼板的震动,由于楼板结构层震动的连带作用而导致了楼面车道周边构件的震动,震动产生的位移和加速度会对车道周边的用户造成一定舒适度方面的影响。因此,降低楼板结构层的震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楼面车道在汽车通过时产生的动荷载引起的楼板结构层的振动,提供一种新型隔震楼面车道,通过楼板的结构层和面层之间设置一层隔震层,以减小面层上的动力荷载向结构层的传递,从而大大减小结构层的震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隔震楼面车道,包括楼板结构层和面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结构层和面层之间增设有隔震层。
所述的新型隔震楼面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结构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层,所述面层是从下至上的透油层、下封层和沥青混凝土AC-10,所述隔震层为沥青油膏包围的钢筋层。
所述的新型隔震楼面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油膏包围的钢筋层是在用多根倾斜的短钢筋分别伸入楼板结构层和面层,而中间由沥青油膏包裹形成沥青油膏包围的钢筋层。
所述的新型隔震楼面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楼面层和周边结构构件之间设置柔性材料防震沟。
所述的新型隔震楼面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层要求120mm±10mm,沥青油膏包围的钢筋层厚100mm±10mm,透油层厚5mm±1mm,下封层厚6mm±1mm,沥青混凝土AC-10厚60mm±6mm,钢筋的直径为10mm±1mm。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3,本新型隔震楼面车道,包括楼板结构层和面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结构层和面层之间增设有隔震层。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特别之处如下:
所述楼板结构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层(1),所述面层是从下至上的透油层(3)、下封层(4)和沥青混凝土AC-10(5),所述隔震层为沥青油膏包围的钢筋层(2)。
所述沥青油膏包围的钢筋层(2)是在用多根倾斜的短钢筋(8)分别伸入楼板结构层和面层,而中间由沥青油膏包裹形成沥青油膏包围的钢筋层(2)。
所述楼面层和周边结构构件之间设置柔性材料防震沟(6)。
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层(1)要求120mm±10mm,沥青油膏包围的钢筋层(2)厚100mm±10mm,透油层(3)厚5mm±1mm,下封层(4)厚6mm±1mm,沥青混凝土AC-10(5)厚60mm±6mm,钢筋(8)的直径为10mm±1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显而易见的实质性特点和进步: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楼板结构层和面层的连接形式,在保证结构承载力和正常使用要求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楼板结构层的加速度和位移,达到了较好的隔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详图
图3是传统形式的楼板道路结构示意图。
图4是楼板道路荷载节点图。
图5是节点荷载时程图。
图6是传统楼板道路结构5节点加速度图
图7是传统楼板道路结构5节点位移图
图8 是新型楼板道路隔震结构5节点加速度图
图9 是新型楼板道路隔震结构5节点位移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隔震楼板道路的优选实施例结合附图详如下:
实施例三
以图1为例,以为本道路隔震结构的目的在于减小由汽车动力荷载引起的楼板结构层的震动作用,故在改装置的设计时,必须以楼板结构层的加速度以及位移为目标函数。
通过传统的楼板道路形式和新型道路隔震结构的速度和位移的对比,从而得出新型楼板道路隔震接结构和传统道路形式的区别。
对于一条车道不容易分析,我们只需取一块楼板的车道进行分析,然后就可以推知一条车道在车辆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加速度以及位移的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138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