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监护终端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13464.9 | 申请日: | 2013-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031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彭*;秦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B19/00 | 分类号: | A61B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立成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0 | 代理人: | 张江涵 |
地址: | 643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监护 终端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监护终端平台,特别是涉及一种便携式监护终端平台。
背景技术
现有监护终端平台没有报警和存储功能,使用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携式监护终端平台,其主要应用于医疗监护中,具有报警、存储等多功能,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便携式监护终端平台,包括处理器、电源电路、时钟电路、复位电路、SDRAM、Flash电路、音频接口、CF卡接口、串口电路、USB电路、网络接口、触摸屏、键盘电路、IIC电路、报警电路,电源电路、时钟电路、复位电路、SDRAM、Flash电路、音频接口、CF卡接口、串口电路、USB电路、网络接口、触摸屏、键盘电路、IIC电路、报警电路都与处理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处理器采用S3C6410型ARM处理器。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便携式监护终端主要应用于医疗监护中,具有报警、存储等多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监护终端平台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串口电路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Flash电路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USB电路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音频接口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复位电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监护终端平台包括处理器、电源电路、时钟电路、复位电路、SDRAM、Flash电路、音频接口、CF卡接口、串口电路、USB电路、网络接口、触摸屏、键盘电路、IIC电路、报警电路,电源电路、时钟电路、复位电路、SDRAM、Flash电路、音频接口、CF卡接口、串口电路、USB电路、网络接口、触摸屏、键盘电路、IIC电路、报警电路都与处理器连接。处理器可以采用S3C6410型ARM处理器。电源电路、时钟电路、复位电路、SDRAM、Flash电路、音频接口、CF卡接口、串口电路、USB电路、网络接口、触摸屏、键盘电路、IIC电路、报警电路都是现有的元件。
串口电路采用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 and Transmitter,通用异步收发器),串口电路设计原理如图2所示,且选择芯片MAX202E作为该串口电路的电平转换芯片。
在嵌入式系统的应用中,为了合理的管理数据,进行数据的共享,Flash电路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便携式监护终端配置K9G8G08U0A且内存为1G Bytes NAND FLASH,S3C6410上的片选信号首先使用CSn2。Flash电路主要用于存放嵌入式Linux内核代码、文件系统(包括Qt应用程序)和监护数据资料等。为方便不同的用户,双片选架构的NAND FLASH芯片被监护终端设计支持和采用,CSn2和CSn3片选信号都可以被使用。用户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应用环境可采用内存为128M或是2GB空间大小的NANDFLASH。为防止发生冲突,在设计电路时候CSn3是不可以连接NANDFLASH以外的总线设备。FLASH电路连接原理如图3所示。
如图4所示,USB电路具有传输速率高、易扩展、支持即插即用和热插拔的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监护终端选用USB2.0,提供USB主机(host)控制器和连接器,并通过S3C6410芯片中接口OTG支持设备和主机两种功能,支持高速(HS,480Mbps)、全速(FS,12Mbps,只用于设备)、以及低速(LS,1.5Mbps,只用于主机)转换。USBHOST接口电路原理如图5,采用了4芯的屏蔽线,一堆差分线(D+,D-)另外一对传输+5V的直流电。方便客户采用常见的卧插式USB母口(A型插座);可连接常见设备,像U盘、USB移动硬盘、USB鼠标、USB键盘等输入输出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理工学院,未经四川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134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