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色温智能可调型LED平板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13277.0 | 申请日: | 2013-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637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林介本;郭震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泉州世光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23/00;F21V8/00;F21V23/04;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陈智海 |
地址: | 362300 福建省泉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色温 智能 可调 led 平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LED灯,尤指一种色温智能可调型LED平板灯。
背景技术
传统室内照明一般采用筒灯、吸顶灯、格栅灯、球泡灯等。随着LED照明应用技术的发展,LED与背光技术的有效结合推动了LED平板灯(LED Panel Light)产品研究与市场应用。LED平板灯充分考虑了人的眼睛对光线的感觉,以保护人的眼睛健康为目的,体现现代照明的节约化、节能化、高档次以及设计的人性化。目前,LED平板灯已经替代格栅灯(安装传统灯管或LED灯管的格栅灯)成为室内照明尤其是办公照明的主流。
在LED平板灯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发现传统灯具可以实现亮度的调节,但是很难实现同一灯具色温可调节的功能。为此,不少业者纷纷提出了色温调节的概念,但缺乏理论创新和产品创新。有鉴于此,为了解决LED平板灯色温智能可调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人在研究混色理论(刘康,郭震宁,林介本等.高亮度白光LED混色理论及其实验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2012)和色温智能可调型LED照明灯具(已授权发明专利号200910210798.1)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并发明了本案色温智能可调型LED平板灯,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色温智能可调型LED平板灯,具有色温智能可调功能,通过调节使面发光形式消除眩光问题,使得光线柔和,外观超薄、美观。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色温智能可调型LED平板灯,主要包括有平板灯套件和LED光源模组;该平板灯套件包括边框、扩散板、导光板及底板,扩散板、导光板和底板从上到下依次叠设并且一同镶嵌在所述边框内;所述LED光源模组包含有至少两种不同色温的白光LED器件,该LED光源模组设置在边框内并且对应各所述白光LED器件正对所述导光板设置;所述LED光源模组电连接有用于驱动并调节各所述白光LED器件电流的LED驱动控制模块。
所述LED光源模组设有两组,分别安装在所述边框一相对的两侧边内;每组该LED光源模组上均分布有至少两种不同色温的白光LED器件。
所述LED光源模组设有四组,分别安装在所述边框的四周侧边内;每组该LED光源模组上均分布有至少两种不同色温的白光LED器件;或者相对设置的两组所述LED光源模组分布相同色温的白光LED器件,并且相邻设置的所述LED光源模组分布不同色温的白光LED器件。
所述LED驱动控制模块还电连接有红外接收模块,该红外接收模块匹配有一红外遥控器。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LED平板灯的LED光源模组包括至少两种不同色温的白光LED器件,其由LED驱动控制模块驱动并调节其电流,由此控制LED光源模组色温呈一定变化规律,实现了同一平板灯具有不同色温智能可调功能。可调光源侧面发光并由光学导光板导光,使LED平板灯发光均匀,光线柔和,满足高档室内照明的需求。进一步LED平板灯可以通过红外遥控在一定距离范围内控制色温和亮暗的调节,进一步体现了新型LED平板灯的人性化和智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分解图;
图2是本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分解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的单组LED光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二中的两种单组LED光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平板灯套件 1 边框 11
扩散板 12 导光板 13
底板 14 LED光源模组 2
线路板 21 正白LED器件 22
暖白LED器件 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新型涉及一种色温智能可调型LED平板灯,如图1-2所示,主要包括有平板灯套件1、LED光源模组2及LED驱动控制模块(图中未示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泉州世光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建泉州世光照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132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