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拆式双层试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09339.0 | 申请日: | 2013-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647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张静霞;韩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莆田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L3/14 | 分类号: | B01L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1100 福建省莆***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拆式 双层 试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拆式双层试管,特别是一种在各质检部门及其他实验室广泛使用的一种试管。
背景技术
在食品、生活饮用水和饮用天然矿泉水等产品的检测过程中,大肠菌群是最常规的检测项目之一。在食品大肠菌群(《GB/T 4789.3-2003》)检验中,每个样品需要使用9根乳糖胆盐发酵管,而生活饮用水(《GB/T 5750.12-2006》)和饮用天然矿泉水(《GB/T 8538-2008》)的大肠菌群检测则需使用15根乳糖蛋白胨发酵管或乳糖胆盐发酵管。但发酵管的配制繁琐,需要准备试管、分装液体培养基、添加小导管、加试管塞等步骤,整个配制过程非常缓慢。向试管中添加小导管的目的是收集气体,用于观察培养基发酵的产气情况,从而作为判定大肠菌群是否存在的依据之一。但当大肠菌群发酵时会产酸产气,产酸导致发酵管内的乳糖胆盐培养基变混浊,如果产气量很少则很难观察判断小导管内是否存在气泡。另外小导管细小,添加操作不便,也难以清洗。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拆式双层试管。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试管设有外管、内管和管塞。外管和内管均为圆柱形,上端开口,下端为圆弧形。管塞为截头直圆锥形。内管高度小于外管。内管置于外管内部,外管和内管可以分离,内管底部设有小孔,管塞插入外管中并将内管固定。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当大肠菌群发酵时产生的气体会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停留于外管和内管中间,气泡更容易观察,产气现象更明显。在清洗时可将内和外管分离后分别清洗。同时省去了发酵管配制过程中添加小导管的步骤,解决了原技术小导管不易清洗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说明:
1— 管塞,2—内管,3—外管,4—小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试管设有外管3、内管2和管塞1。外管3和内管2均为圆柱形,上端开口,下端为圆弧形。管塞1为截头直圆锥形。内管2高度小于外管3。内管2置于外管3内部,外管和内管可以分离,内管2底部设有小孔4,管塞1插入外管3中并将内管2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操作:
使用时向试管中注入10 mL培养基,培养基可通过小孔4流动,插入管塞1,高压蒸汽灭菌后外管3和内管2之间的液面会与内管2的液面持平,之后根据《GB/T 4789.3-2003》等标准进行大肠菌群的检测。当大肠菌群发酵时产生的气体会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停留于外管3和内管2之间,气泡更容易观察,产气现象更明显。在清洗时可将外管3和内管2分离后分别清洗。
以上通过对所列实施方式的介绍,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思和基本原理。但本实用新型绝不限于上述所列实施方式,凡是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莆田学院,未经莆田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093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