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增加金属振动面的超声波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04888.9 | 申请日: | 2013-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648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李铭;欧贵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楷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5/48 | 分类号: | G01D5/4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徐宏 |
地址: | 611130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加 金属 振动 超声波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超声波传感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增加金属振动面的超声波传感器。
背景技术
超声波传感器是利用超声波的特性研制而成的传感器。超声波是一种振动频率高于声波的机械波,由换能晶片(压电元件)在电压的激励下发生振动产生的,它具有频率高、波长短、绕射现象小,特别是方向性好、能够成为射线而定向传播等特点。超声波对液体、固体的穿透本领很大,尤其是在阳光不透明的固体中,它可穿透几十米的深度。超声波碰到杂质或分界面会产生显著反射形成反射成回波,碰到活动物体能产生多普勒效应。因此超声波检测广泛应用在工业、国防、生物医学等方面。
现有技术中的超声波传感器如图1所示,这样的超声波传感器包括具有底部的筒形外壳1与压电元件2,其中压电元件2一端面贴在该筒形外壳1底部的内侧,使得该筒形外壳1的底部具有振动表面的功能。第一密封胶层5填充在转接板8与筒形外壳1的侧壁形成的凹部内。吸音棉层6设置在转接板8与压电元件2之间。转接板8两端通过第二密封胶层7固定。信号输出正极线3与信号输出负极线4通过转接板8的转接分别与正极连接线9一端、负极连接线10一端连通。正极连接线9另一端与压电元件2一端面焊接,负极连接线10另一端与筒形外壳1的内表面连接。当在压电元件2上施加电压时,压电元件2在径向与轴向振动,引起筒形外壳1的表面振动,从而向空气中发射超声波。超声波传感器在振动过程中,容易引起与压电元件2连接的正极连接线9断裂,造成产品不工作。同时由于输出信号通过电路板二次转接,工艺复杂,且比较容易出现虚焊,造成产品间断性不工作。并且超声波传感器通过压电元件将电能转换为超声波信号时,压电元件所所处的振动面也随之振动,当振动面厚度较厚时,振动效果就会被削弱,以至于产生的超声波信号被削弱,但是若过度减薄振动面厚度。则振动效果非常好,但是筒形外壳底端面过薄,则加工难度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增加金属振动面的超声波传感器,通过减小振动面厚度,相应的增加金属振动面用于增强超声波传感器的振幅,从而提高超声波传感器的灵敏度。进一步的,通过去掉转接板,通过将超声波传感器内部的转接板去掉,直接将信号输出正极线一端、信号输出负极线一端分别与压电元件、筒形外壳内侧壁连接,减少二次转接带来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增加金属振动面的超声波传感器包括筒形外壳、压电元件、信号输出正极线、信号输出负极线、第一密封胶层、吸音元件层、金属振动面,所述筒形外壳内封闭一端是筒形外壳底端面,所述筒形外壳底端面内壁中设置有凸台,所述筒形外壳1底端面凸台与压电元件一端面粘接,信号输出正极线一端与压电元件另一端面焊接,所述信号输出负极线一端与筒形外壳内部侧壁焊接,所述吸音元件层覆盖压电元件另一端面及筒形外壳内部底端面,所述第一密封胶层密封筒形外壳顶端面,所述第一密封胶层与吸音元件层之间设置金属振动面,所述信号输出负极线与筒形外壳的焊接点位于发泡胶层与筒形外壳上端面之间侧壁上。
所述筒形外壳底端面沿筒形外壳轴线方向高度是N,所述金属振动面沿筒形外壳轴线方向高度是M,所述M范围是0.5~5mm,其中通过公式(1)可知筒形外壳底端面沿筒形外壳轴线方向高度N的变化量△N为:
其中F为超声波传感器的中心频率,K值为系数,与材质等因素有关,K范围-0.005~-0.01。
所述M=0.5mm。
所述M=2mm。
所述M=3mm
所述M=5mm。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去掉转接板,通过将超声波传感器内部的转接板去掉,直接将信号输出正极线一端、信号输出负极线一端分别与压电元件、筒形外壳内侧壁连接,减少二次转接带来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楷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楷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0488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