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涡轮机械增压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04620.5 | 申请日: | 2013-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55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冯天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天泉 |
主分类号: | F02B33/40 | 分类号: | F02B33/40;F02B39/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方专利事务所 31127 | 代理人: | 吴干权;李美立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涡轮 机械 增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内燃机增压器技术领域及汽车节能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新型涡轮机械增压器。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的强制进气技术中,机械增压虽然占用一部分有效功,但因为没有涡轮迟滞现象,动力输出线性,在任何转速情况下都能有效增压等优势依然被广泛采用。目前,机械增压的阵营中使用最多的是双螺旋式机械增压器,双螺旋式机械增压器存在的问题是体积庞大,效率偏低等缺点。而涡轮机械增压器不仅具有普通废气涡轮增压器体积小巧,而且还具有传动效率高无噪音,占用有效功极小的特点。真正地实现节能环保的作用,提高燃油经济性。与本增压器类似的离心式机械增压器技术由国外公司垄断,价格昂贵。所以推广极难,研发人研发的涡轮机械增压器正好弥补国内这一空白,打破国外公司对我国的技术封锁。
现有的机械增压器中的传动轴往往采用均衡受力的原则,如国内专利CN 102817710 A公开的机械增压器,其驱动环内的结构,如图2所示,三个行星轮以位于中央的主轴为核心在驱动环内等分排布。老式靠过盈配合驱动的驱动系统纯在很大的缺陷,尤其是在发动机转速变化时,主轴和行星轮和驱动环三者之间很容易产生打滑,而在长时间工作后三者之间有微量磨损后原来设置的过盈量变小或已经没有过盈量了,打滑现象更为严重,所以一直工作不稳定,不能被广泛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机械增压器存在的稳定性问题,提供一种对精度的极高要求,本涡轮机械增压器,与材料的极高要求,需要国内机械加工方面的技术储备极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涡轮机械增压器,包括机壳,机壳后端面上设有后盖,机壳内部设有单向离合器和皮带轮以及传动驱动机构,所述的传动驱动机构包括传动轴、主轴以及驱动环,所述传动轴的末端通过支撑轴承设置在后盖中,所述传动轴的前端通过弹性扭力臂同轴连接主轴的末端,所述主轴的前端贯穿插入驱动环并连接泵轮轴的末端,所述传动轴由单向离合器、单向离合器外缘固定的皮带轮及由发动机曲轴上的带轮驱动连接,所述传动轴和主轴内部均设有相通的油孔,所述主轴上还设有与主轴油孔垂直相通的甩油孔,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偏离驱动环的中心线,所述驱动环内、以主轴为中心设有呈偏心分布的若干行星轮,所述若干行星轮通过与机壳连接的蜗壳固定限制在驱动环内。
所述主轴与驱动环呈偏心浮动连接结构。
所述驱动环与行星轮之间过盈量为0.01~0.05mm。
所述行星轮由最外层的行星滚锥、行星滚锥内前后排布的前轴承及后轴承叠加构成。
所述行星轮的数量优选为3,所述第二行星轮与第三行星轮的外径相同,第一行星轮外径大于第二和第三行星轮的外径,所述第一行星轮与第二行星轮选用相对主轴的固定转动结构,所述第三行星轮为相对主轴的浮动转动结构。
所述驱动环内的第一、第二、第三行星轮间呈110~122°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涡轮机械增压器与现有技术相比,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并具有以下优点:
1)体积小巧,重量轻,大幅减小增压器在机舱内的空间占用率;
2)传动平顺,没有传统的齿轮结构,利用表面光滑的行星滚轴当做传动部件,通过滚轴的直径差异及内部机构的浮动连接和主轴与驱动环的偏心设置,使传动部分可以获得很高的传动增速比,并且可以将工作震动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3)超高转速,通过行星轴传动,可以使叶轮转速轻松超越130000转/ 分钟;
4)主轴上无需设置轴承,依靠三个滚轮定位,解决超高转速情况下轴承容易损坏的问题;
5)本涡轮机械增压器的核心驱动系统可实现在发动机转速越高三者之间的摩擦力越大,而在减速时又减小了摩擦力从而实现节能环保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驱动环结构示意图;
图3为驱动环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主轴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后盖,2.机壳,3.传动轴,301.传动轴油孔,5.弹性扭力臂,6.驱动环,7.行星轮,701.第一行星轮,702.第二行星轮,703.第三行星轮,8.主轴,801.主轴油孔,802.甩油孔,9.泵轮轴,10.支撑轴承,13.皮带轮,14.蜗壳 15.离心式叶片泵,16.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相信机械增压器的结构构造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清楚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天泉,未经冯天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046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