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真空脱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02690.7 | 申请日: | 2013-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10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陈巧花;张卫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轻工业杭州机电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19/00 | 分类号: | B01D19/00;B01D19/02;D21C3/28 |
代理公司: | 浙江英普律师事务所 33238 | 代理人: | 李为 |
地址: | 310004***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脱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制浆造纸领域,是一种对上网浆料或回用白水进行脱气来降低上网浆料的泡沫,增加整个浆料流送系统的稳定,增加网部的脱水能力,提高烘缸的干燥能力,减少纸张的外观纸病,改善纸张质量的真空脱气器。
背景技术
在制浆抄纸过程中产生气泡的原因有很多,浆泵的空气泄露,浆池搅拌器搅拌过程把空气带入浆料,浆管和白水管的布置不合理,制浆过程中和纸机湿部加入的各种化学药品也会随着白水循环和损纸的回用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存在纤维与纤维之间或附着在纤维上的游离气泡,一种是溶解在水中或吸附在纤维上与纤维结合的气泡。游离气泡是产生泡沫的主要原因。针对气泡产生的不同原因,可以采用多种防止和消除气泡的方法:如机械消泡、蒸汽消泡、化学消泡、真空消泡。现在国内外中高速纸机的上浆系统,都采用真空消泡方式,均装备有真空脱气装置。真空消泡是利用气液分压平衡原理,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通过产生真空,使浆、水表面的绝对压力降低到接近该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汽气压,使溶解在水中或吸附在纤维上的的空气从液体中分离出来,使气体逸出从而降低上浆系统的空气含量。真空脱气器的两个关键因素是通过的流体的流速和其中的真空度的大小。现有的真空脱气器进浆是从上部切向进浆或从下部直接进浆,流体在脱气器内停留时间很短,无法让气泡有充足的逸出时间,同时也无法减少流体中的杂质,提高流体的净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增加流体在脱气器内停留时间,消泡脱气效果好,且能提高流体净度的真空脱气器。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真空脱气器,包括下筒体和上筒体,下筒体的底部设有出料口,上筒体的顶部设有人孔、清洗口和脱气器抽真空口,下筒体内设有进料管,所述的进料管的一端为进料口,另一端为上部流出口,其中进料口设置在下筒体的下部或底部,而上部流出口设置在下筒体的上部;所述的上筒体内径大于下筒体的外径。上述结构利用特殊的进料管设置,使得流体在脱气器内形成先上后下的迴路,增加流体在脱气器内的时间,同时通过加大上筒体内径,增大流体上部脱气面积,提高脱气效果及效率。
作为优选方案,为了防止脱气器内上部积聚的泡沫回流到干净的浆料中所述上筒体底部设有下底板,通过其下底板与下筒体的筒壁连接形成密闭空间,下筒体筒壁高于下底板所处平面,使下筒体外壁与上筒体内壁之间形成一个环状空间。所述的下底板与水平方向成夹角向一侧倾斜,在下底板较低侧的上筒体筒壁上设有溢流口,溢流口与溢流罐连接,且在溢流罐顶部设有溢流罐抽真空口。这种结构特点是,利用流体从筒体中心涌出的效果,使得泡沫以及杂质积聚在上筒体与下筒体之间的环状空间内,阻挡通过下筒体流出,并通过下底板的倾斜角度作用使泡沫及杂质直接由溢流口流出。其中所述的下底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5°。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进料口和上部流出口上均设有减压孔板,且所述的上部流出口口径大于进料管内径,以降低流体的流速。进料管下部与其上部流出口之间通过喇叭状结构或阶梯式结构过渡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得到的真空脱气器,流体从脱气器下部通过进料管进入,到上部溢出,再从上往下流动,气泡在上部在真空状态下接近沸腾状逸出,独特的进含气浆(或白水)的结构,保证了通过流体的流速。在部分水脱气不充分时,通过溢流口接一个溢流罐溢流,既能保证真空脱气器的液位,又能使脱气不充分的流体溢回到系统中。在同等规模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真空脱气器能大大地降低流体中的气泡含量,减少真空泵的动力消耗,减少白水池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得到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下减压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减压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出料口;2.进料管;3-1.下减压孔板;3-2.上减压孔板;4.下筒体;5.喇叭状结构;6.上筒体;7.人孔;8.清洗口;9.脱气器抽真空口;10.溢流口;11.溢流管抽真空口;12.上部流出口;13.溢流罐;14.进料口;15.下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真空脱气器,包括下筒体4和上筒体6,下筒体4的底部设有出料口1,上筒体6的顶部设有供人进出的人孔7、清洗口8和脱气器抽真空口9;下筒体4内设有进料管2,进料管2的一端为进料口14,另一端为上部流出口12,其中进料口14设置在下筒体4的下部或底部,而上部流出口12设置在下筒体4的上部;上筒体6内径大于下筒体4的外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轻工业杭州机电设计研究院,未经轻工业杭州机电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026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