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中频电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97453.6 | 申请日: | 2013-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73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刘洪军;张柏;曹鼎洪;许万利;李波;仁怀峰;樊英;王汉龙;王宝峰;安喜德;李瑞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6/04 | 分类号: | E21B36/04;F17D1/18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马长娇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频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油生产中对井口流过原油进行加热的高中频电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对高含蜡油井采油生产时石蜡易凝结于输油井口管道上,堵塞管道,阻碍原油流动,造成环回压高,外输困难;稠油井开采时,井筒内原油易凝结,抽油机负荷增大,电机空转,严重时导致卡泵无法正常生产,导致原油外输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原油易在井口凝结外输困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中频电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中频电加热装置,包括井口配电箱及加热体,所述的加热体为超导体外表缚有隔热层,隔热层外缠绕电感线圈,上述的电感线圈上置有热传感器;上述的井口配电箱内固定相互连接的中央处理模块、温度信号采集模块及供电电路模块,上述的电感线圈与供电电路模块连接,热传感器与温度信号采集模块连接。
上述的加热体固定在壳体内,并与壳体形成环腔,壳体的两端分别连接原油进口及出口,且进口及出口与环腔连通。
上述的壳体内壁衬有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井口外输原油通道上设有上述的高中频电加热装置,利用该装置中的加热体对流经原油进行加热,从而实现井口处的原油迅速升温,同时自动监测井口原油温度,解决输油干线降低环回压高的问题;通过热油回流井内循环洗井,防止稠油凝结卡泵,有效地解决外输困难的问题。且该电加热装置热能损耗小,能量利用率在90%以上,原油升温迅速,0.5min内温度上升5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模块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中 1-井口配电箱,2-感应线圈,3-隔热层,4-超导体,5-保温层,6-壳体,7-热传感器,8-进口,9-出口,10-环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由图1及图2所示,该高中频电加热装置,包括井口配电箱1及加热体,所述的加热体为超导体4外表缚有隔热层3,隔热层3外缠绕电感线圈2,隔热层3的作用是防止温度分布过快,烧毁线圈,上述的电感线圈2上置有热传感器7,加热体负责采集井口原油温度,对原油进行加热;上述的井口配电箱1固定相互连接的中央处理模块、温度信号采集模块及供电电路模块,上述的电感线圈2与供电电路模块连接,热传感器7与温度信号采集模块连接,通过中央处理器控制加热体的启停,使井口过油保持在恒定的温度范围内,如图2所示。
上述的加热体被支撑固定在壳体6内,并与壳体6形成环腔10,壳体6的两端分别连接原油进口8及出口9,且进口8及出口9与环腔10连通。
此外,上述的壳体6内壁衬有保温层5,以减少热量流失。
该高中频电加热装置的工作原理:首先将工频交流电转换为1~100KHZ的高中频交流电,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电感线圈将电能转换成相同频率的交变磁场,并利用涡流效应,借助金属本身的电阻发热,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同时借助磁滞效应特性使物体迅速升温,从进口8进入该加热装置的原油,经上述的加热体加热后从出口9流出。仪器加热方式为直接加热,从内部震荡,使其分子、原子每秒振动、磨擦上亿次之多,这种加热方式取消了能量传递环节,损耗极低,能量利用率在90%以上,且加热时间短。工作时,与中央处理模块连接的高频振荡器通过加热体上传回的温度信号,由中央处理模块判断井口原油是否达到加热温度标准,并通过供电电路模块控制加热体的启停,使出口原油温度始终保持在一个恒定温度范围内。
对输油管道内环回压高的井口,含蜡高,原油加热后直接进入干线内,溶解管壁上附着的蜡块,增加过流面积,降低原油流动阻力,从而解决环回压高的问题。
对稠油易凝卡的井,定期将加热厚的原油排入油套环空内,再经油管回流井口,降低原油黏度,防止稠油凝固在管壁避免卡泵现象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9745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抽油机自动电子平衡装置
- 下一篇:3.5毫米承荷探测电缆下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