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起搏器术后止血固定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96921.8 | 申请日: | 2013-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150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袁海滨;徐寒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海滨 |
主分类号: | A61B17/135 | 分类号: | A61B17/135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宋金鼎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人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起搏器 术后 止血 固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起搏器术后止血固定带。
背景技术
在人的体内,心脏的搏动依靠的是心脏内窦房结发出的冲动,然后按照传导系统依次下穿,这样心房和心室就产生了收缩和舒张,把血液运输的血管内,供给周身的血液需求。窦房结的自律性是最高的,对下面的传导系统有抑制作用,越向下传,自律性越低。当体内的窦房结不能正常有序的发放冲动,下位的传导系统就会随便乱发放冲动,心脏的搏动就会紊乱,容易产生心律失常,以至于猝死,安装起搏器不仅能减少和避免心脏事件的发生(晕厥、心衰、猝死),而且改善心律失常病人的生活质量,且心脏起搏器手术具有手术切口小、无痛苦、不开胸,安全可靠等优势,但是做完安装起搏器的手术后的一周内,如果伤口部位处理不当,很容易出现出血和起搏器移位,目前为防止出血和起搏器移位,一般是用纱布包裹止血,纱布上面压盐袋后,再用弹力绷带固定,但不易操作,费时费力,且效果差。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起搏器术后止血固定带,可有效解决出血和起搏器移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带体,带体由中部十字相连的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构成,第一带体的中部由内层和外层构成双层结构,内层和外层之间装有支撑的板体,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的两端均经第一魔术贴和第二魔术贴粘接在一起,第一带体的中部在双层结构内面一端处装有止血气囊,止血气囊经气道和充气气囊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效防止了起搏器安装手术后出血和起搏器移位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立体图(双层结构处局部剖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由图1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带体,带体由中部十字相连的第一带体1a和第二带体1b构成,第一带体的中部由内层和外层构成双层结构2,内层和外层之间装有支撑的板体2a,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的两端均经第一魔术贴4和第二魔术贴5粘接在一起,第一带体的中部在双层结构内面一端处装有止血气囊,止血气囊经气道6和充气气囊7相连通。
所述的板体2a为扁平状;所述的充气气囊7上装有用于控制气体进、出的气阀8;所述的止血气囊由后部相连通的内气囊3a和外气囊3b叠压在一起组成,内气囊小于外气囊。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止血气囊按压在伤口部位,板体压紧,第一、第二带体两端分别穿过肩上方、腋下和胸围后,由第一魔术贴、第二魔术贴固定粘接,此时,已完成固定带的固定安装,然后通过充气气囊向止血气囊充气,内气囊和外气囊内随着气体的充入,逐渐膨胀,不断压迫伤口部位,直至不出血,停止充气。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独特,成本低,使用方便,易操作,省时省力,效果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海滨,未经袁海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969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移动的排球架
- 下一篇:一种具有滑移型锁紧机构的吸尘器出风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