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数显式室内回弹模量的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96150.2 | 申请日: | 2013-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94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吴喜荣;刘少文;申俊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西交科公路勘察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G01N3/44 | 分类号: | G01N3/44 |
代理公司: | 太原同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07 | 代理人: | 王金锁 |
地址: | 030006***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数 室内 回弹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显式室内回弹模量的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土工回弹模量室内实验装置存在如下缺点:每一级压力通过加载和卸载砝码来实现,过程反复、繁琐;通过千分表测量回弹模量,在测量过程中很多情况下会超过千分表量程,导致试验无法进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实验装置反复加载卸载砝码,调节千分表位置等繁琐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操作简便、精度较高的用于室内土工回弹模量的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数显式室内回弹模量的测量装置,它包括:底层板1、支架2、中层板3、试筒4、位移传感器5,压力传感器6、千斤顶7、显示控制器8和承压板9,底层板1与中层板3对应设置,在底层板1与中层板3之间设置有多根支架2,中层板3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试筒4,试筒4的上方放置有承压板9,承压板9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压力传感器6,承压板9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位移传感器5,位移传感器5、压力传感器6分别与显示控制器8连接;试筒4的下方设置有千斤顶7。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读数方便,可适用于室内土工回弹模量实验的测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数显式室内回弹模量的测量装置,它包括:底层板1、支架2、中层板3、试筒4、位移传感器5,压力传感器6、千斤顶7、显示控制器8和承压板9,底层板1与中层板3对应设置,在底层板1与中层板3之间设置有多根支架2,中层板3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试筒4,试筒4的上方放置有承压板9,承压板9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压力传感器6,承压板9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位移传感器5,位移传感器5、压力传感器6分别与显示控制器8连接;试筒4的下方设置有千斤顶7。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测量装置的操作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实例1:
在室内试验,测量试件的回弹模量值。根据需要,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将试件连同试筒放置在中层板上;
2、将承压板放置在试件的上表面上;
3、将承压板与压力传感器的传力杆相接触,调整位移传感器,将其放置在承压板的表架上;
4、调整显示控制器的读数,使位移传感器的数值显示为零;
5、利用液压千斤顶实现压力的加载和卸载;
6、将预定最大单位压力分成4~6份,作为每级加载的压力。每级加载时间为1min时,记录位移和压力读数,同时卸载,让试件恢复变形。卸载1min时,再次记录位移和压力读数,同时施加下一级荷载。逐级进行加载卸载,并记录读数,直至最后一级荷载。
7、计算每级荷载下的回弹变形:L=加载读数-卸载读数,利用公式求得回弹模量值: ,其中,
E—回弹模量( kPa);
—承载板上的单位压力(kPa);
D—承载板直径(cm);
—相应与单位压力的回弹变形(cm);
—细粒土的泊松比,取0.35;对于具有一定龄期的加固土取0.25~0.30。
实例2:
在室内试验,需要测量加州承载比的试验,根据需要,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将试件连同试筒放置在中层板上;
2、将承压板放置在试件的上表面上;
3、通过千斤顶将承压板与压力传感器的传力杆相接触,调整位移传感器,将其放置在承压板的表架上;
4、调整显示控制器的读数,使位移传感器的数值显示为零;
5、利用液压千斤顶实现压力的加载;
6、加荷使千斤顶以1~1.25mm/min的速度上升,记录位移显示器上位移值和位移值对应的压力值,注意测定贯入量为250×10-2mm和贯入量为500×10-2mm的压力值,能有5个以上的读数;
6、以单位压力()为横坐标,贯入量()为纵坐标,绘制关系曲线.其中,p—承载板上的单位压力(kPa);
—相应与单位压力的回弹变形(cm);
7、采用贯入量为2.5mm时的单位压力与标准压力之比作为材料的承载比(CBR),即:CBR=,同时计算贯入量为5mm时的承载比:CBR= ,如果贯入量为5mm时的承载比大于2.5mm时的承载比,则试验应重做。如结果仍然如此,则采用5mm时的承载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西交科公路勘察设计院,未经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西交科公路勘察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961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