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身份识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92083.7 | 申请日: | 2013-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324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颜勇;董梅;李永昌;高府育;张雨霏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海康威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7/00 | 分类号: | G06K7/00 |
代理公司: |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 37202 | 代理人: | 于涛 |
地址: | 264209 山东省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身份 识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身份识别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安装方便、功能齐全、使用效果好、应用寿命长的基于2.45G赫兹的半有源方式实现的智能身份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安全问题的关注使安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对安防产品的需求也日益高涨,智能身份识别已广泛应用于政府机关、宾馆、金融、医院及住宅小区等。现有的身份识别装置一般由信息识别模块、信息显示模块、单片机、执行电路和RFID卡组成。使用时,人们通过信息识别模块读卡或通过按键输入信息,输入的信息经单片机处理后由执行电路控制门禁执行机构记录、抬起通行杆(或打开门锁)等,这种识别装置的不足一是使用不方便,人员要通过就必须将卡片从包里或口袋里拿出来或将装有卡的一侧尽可能的靠近读卡器,增加了通过时间;二是安全性低,人员如果没有身份识别卡片,系统不会发出报警通知安保人员对人员身份进行核实;三是进出记录不精确,通过人员过多,前一名人员刷卡后,可能会连续通过多人;四是系统只能应用于封闭式场合,对于开放式出入口的门禁控制无法实现;五是布线复杂,不能根据使用环境灵活布放。市场上也出现了基于超高频RFID技术的无源或有源远距离识别装置,无源的识别模块必须不停的发射读写信号,超高频电磁波有明显的灭活作用,长期发射会对周边人体造成伤害,且超高频电磁波会严重影响周边通信信号,这种装置大部分应用在物品管理上;有源的RFID卡电池无法支持长时间工作,市场上有采用靠近后采用红外光激活的方式延长电池使用时间,但这种方式必须将感光元件暴露出来才能接受激活,这种装置大部分应用在车辆管理上。以上技术据无法实现隐蔽、高速、开放、便捷、节能的身份识别。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安装方便、功能齐全、使用效果好、应用寿命长的基于2.45G赫兹的半有源方式实现人员身份识别的智能身份识别装置。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如下措施达到:
一种智能身份识别装置,包括信息识别模块、信息显示模块、单片机、执行电路和半有源RFID标签组成,其特征在于信息识别模块上设有半有源RFID自动识别电路,识别信息载体为半有源RFID标签。
本发明所述的半有源RFID自动识别模块包括低频激活器、工业级全向读写器和红外识别器,所述的低频激活器、工业级全向读写器和红外识别器可以在人员进入低频激活器范围之内时,低频激活器激活识别信息载体,同时通过红外识别器判断人员的进出方向。而低频激活器的激活距离是有限的,它只能在小距离小范围精确激活,以低频激活器为基点来定位,然后用工业级全向读写器识别读取信号。
本发明所述的半有源RFID标签,其优势在于一是读取方便快捷,数据的读取无需光源激活,甚至可以透过多层外包装来进行,有效识别距离可达到30米以上。二是识别速度快,半有源RFID标签一进入激活范围,就可以即时读取其中的信息,而且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半有源RFID标签,实现批量识别。三是使用寿命长,半有源RFID标签的封闭式包装使得寿命大大增加,一般电池寿命可达4年左右。四是更好的安全性,不仅可以嵌入或附着在不同形状、类型的产品上,而且可以为半有源RFID标签数据的读写设置密码保护,从而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当人员携带识别信息载体进出时,识别信息载体受低频激活器的激活后,识别信息载体主动发出信号,工业级全向读写器接收到识别信息载体的信息,完成对识别信息载体的识别,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无需复杂布线、功能齐全、使用效果好、应用寿命长等优点。系统将RFID、红外、来访管理、智能门禁控制等多个系统有机结合起来,特别适用于党政机关、军队武警、学校、宾馆、住宅小区及开放式出入口的管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信息识别模块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海康威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威海康威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920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