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360度前后回气玻璃奶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91453.5 | 申请日: | 2013-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29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陈金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金良 |
主分类号: | A61J9/04 | 分类号: | A61J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802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360 前后 玻璃 奶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奶瓶,具体涉及一种360度前后回气玻璃奶瓶。
背景技术
婴幼儿在使用奶瓶喝奶时,为了保证奶瓶瓶体内的压力平衡,专利号为201020129774.1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带回气吸管座的奶瓶,该奶瓶是采用在奶嘴底部设置一个表面带有筋肋的吸管座,利用筋肋与奶嘴底部之间所产生的间隙,将外部空气带入到吸管座中的回气槽内,最后通过进气孔进入瓶体,达到维持瓶体内的空气压力平衡的作用。
专利号为201120245987.5的实用新型专利,在上段所述的专利基础上公开了一种防胀气奶瓶的回气吸管座改良结构,将原带有筋肋的吸管座改制为由上盖、底托组合构成,在上盖底部与底托的配合面上开设一环形回气槽、将环形回气槽与外界连通的导气槽,在底托对应回气槽的位置开设与回气槽导通的进气口。此种回气吸管座的设计比上段所述的专利,虽然更加容易进行操作调整。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瓶体内液体较多时,外部空气通过环形回气槽达到回气目的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其回气的可靠性仍存在一定的改进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不受瓶体内液体多少的影响,都能够保证回气顺畅的360度前后回气玻璃奶瓶。
一种360度前后回气玻璃奶瓶,包括瓶体;所述瓶体呈贯通结构,顶部旋设有奶嘴螺纹盖,底部旋设在底座中,所述瓶体与奶嘴螺纹盖、底座之间分别对称安装有回气座组合体;所述回气座组合体由回气座和硅胶套组合而成,所述回气座中心设有一液体通道,回气座的上表面设有对应于奶嘴螺纹盖底部内圆或底座顶部内圆的环形凸环,所述回气座的下表面与硅胶套的上表面紧密配合设置,所述回气座的环形凸环外设有一环形回气槽,所述环形回气槽上均布设有与外界相通的细槽,所述环形回气槽下端设有一通气孔,在所述硅胶套下部对应的通气孔的位置设有一与环形回气槽连通的回气阀。
所述瓶体与奶嘴螺纹盖之间还设有手柄圈。
所述手柄圈包括弹性环状圈体,所述弹性环状圈体内均布设有可触接在瓶体表面的弹性凸起,圈体外对称设有手柄。
优选地,所述瓶体采用的材料为塑料或者玻璃。
优选地,所述底座采用的材料为塑料,具有不会摔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奶瓶瓶体中相对回气座组合体的设置,实现了奶瓶的360度回气功能,杜绝奶瓶胀气现象的发生,具有不会摔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回气座组合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手柄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360度前后回气玻璃奶瓶,包括瓶体1,所述瓶体1呈贯通结构,顶部旋设有奶嘴螺纹盖2,底部旋设在底座3中,所述瓶体1与奶嘴螺纹盖2、底座3之间分别对称安装有回气座组合体4;
参见图2,所述回气座组合体4由回气座4a和硅胶套4b组合而成,所述回气座4a中心设有一液体通道4c,回气座4a的上表面设有对应于奶嘴螺纹盖2底部内圆或底座3顶部内圆的环形凸环4d,所述回气座4a的下表面与硅胶套4b的上表面紧密配合设置,所述回气座4a的环形凸环4d外设有一环形回气槽4e,所述环形回气槽4e上均布设有与外界相通的细槽4f。当小孩在吸奶时,由于瓶内的气压变低了一点,瓶外的大气压高于瓶内,此时外面大气压的压力下,回气座4a上面细槽4f被气压压出缝隙后而形成气流通道,外面的气可以进入到瓶内,这样就保证回气顺畅。
所述环形回气槽4e下端设有一通气孔4g,在所述硅胶套4b下部对应的通气孔4g的位置设有一与环形回气槽4e连通的回气阀4h。
在使用时,外部的空气由细槽4f进入环形回气槽4e,并由通气孔4g、回气阀4h利用压力差打开单向阀而进入奶瓶内,从而保持奶瓶内的压力平衡,使奶水能够顺利地从液体通道吸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参见图1,所述瓶体1与奶嘴螺纹盖2之间还设有手柄圈5,参见图3,所述手柄圈5包括套设在瓶体1与奶嘴螺纹盖2的旋合处底端的弹性环状圈体5a,所述弹性环状圈体5a内均布设有可触接在瓶体表面的弹性凸起5b,圈体外对称设有手柄5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金良,未经陈金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914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 下一篇:防脱生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