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砂灰连续输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88894.X | 申请日: | 2013-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38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刚 |
主分类号: | B65G53/50 | 分类号: | B65G53/5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2 | 代理人: | 李梦福 |
地址: | 014300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砂灰连续输料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砂灰输送方式一般都是采取人工输送,或者将砂灰搬送在施工地点,再进行人工搅拌,输送。存在效率低下,浪费人工、砂灰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砂灰输送方式效率低下,浪费人工、砂灰等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砂灰连续输料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砂灰连续输料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与活塞缸连接的动力输出装置和加料箱,活塞缸与加料管道一端连接,加料箱固定在加料管道上方,并通过单向阀与加料管道连接,加料管道通过单向阀与输送管道连接。其优点是:动力输出装置采用电机或者液压马达带动活塞,活塞在缸体里往返运动,把砂灰或腻子从加料箱吸入缸体,再通过单向阀原理,避免砂灰回流,使砂灰进入输料管道。
所述的砂灰连续输料装置,活塞缸内的连杆一端连接活塞,另一端连接挡板,动力输出装置连有转盘,转盘端面固定有带动挡板运动的顶轴。其优点是:顶轴带动挡板方式,因砂灰或腻子在活塞吸入后,再准备通过活塞顶出去时它的密度减小,可以根据砂灰的密度,通过调整挡板和顶轴的位置,调节活塞之间重叠距离,保持输送平稳。
所述的砂灰连续输料装置,动力输出装置通过闸箱带动3N(N为自然数)个转盘,转盘顶轴之间的相位差为120°。其优点是:动力输出装置通过链条或齿轮带动另外两个动力输出点,来实现一个动力源带动三个转盘转动,顶轴的中心位置与转盘的中心位置距离与活塞缸的行程比为2∶1的比例,转盘顶轴之间的相位差为120°,在其中一活塞缸输送完毕时,另一活塞缸继续保持输送状态,保证砂灰输送的连续性,防止砂灰间歇性输送。
所述的砂灰连续输料装置,活塞缸在闸箱两侧对称连接。其优点是:采用对称结构,每个转盘可带动2个活塞运转,提高了输送效率。
所述的砂灰连续输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加料箱内固定有搅拌器。其优点是:加料箱内固定有搅拌器,通过搅拌防止出现沉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盘与活塞缸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加料箱结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加料箱结构侧视图;
图中,1、动力输出装置;2、输送管道;3、加料箱;4、活塞缸;5、加料管道;6、单向阀;7、闸箱;8、转盘;9、连杆;10、挡板;11、顶轴;12、活塞;13、搅拌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进行详细解释说明,一种砂灰连续输料装置,如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所述装置包括与活塞缸4连接的动力输出装置1和加料箱3,活塞缸与加料管道5一端连接,加料箱固定在加料管道上方,并通过单向阀6与加料管道连接,如图4为本实用新型加料箱结构侧视图;加料管道通过单向阀与输送管道2连接。活塞缸内的连杆9一端连接活塞12,另一端连接挡板10,动力输出装置连有转盘8,转盘端面固定有带动挡板运动的顶轴11。如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盘与活塞缸连接结构示意图;动力输出装置通过闸箱7带动3N(N为自然数)个转盘,转盘顶轴之间的相位差为120°。活塞缸在闸箱两侧对称连接。加料箱内固定有搅拌器13。如图3为本实用新型加料箱结构俯视图。
动力输出装置采用电机或者液压马达带动活塞,通过3个转盘带动6个对称的活塞缸,根据砂灰的密度,通过调整挡板和顶轴的位置,调节活塞之间重叠距离,保持输送平稳。活塞在缸体里往返运动,把砂灰或腻子从加料箱吸入缸体,再通过单向阀原理,避免砂灰回流,使砂灰进入输料管道。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刚,未经王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8889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参与和支付处理平台
- 下一篇:3D磁传感器的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