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拉挤成型用预成型板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86813.2 | 申请日: | 2013-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812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安垒;孟秀青;孙晓光;司继松;田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蓝星(北京)特种纤维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52 | 分类号: | B29C70/52;B29C70/5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韩国胜 |
地址: | 101318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成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拉挤成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拉挤成型用预成型板。
背景技术
拉挤成型技术是一种以连续纤维及其织物或毡类材料增强型材的工艺方法。其基本工艺过程为,在增强材料在外力的牵引下,经浸胶、预成型、热模固化、在连续出模下经定长切割或一定的后加工,得到型材制品。
第一个拉挤成型工艺技术专利于1951年在美国注册。直到60年代,其应用也十分有限,主要制作实芯的钓鱼杆和电器绝缘材料等。60年代中期,由于化学工业对轻质高强、耐腐蚀和低成本的迫切需要,促进了拉挤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连续纤维毡的问世,解决了拉挤型材横向强度问题。70年代起,拉挤制品开始步入结构材料领域,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成为美国复合材料工业十分重要的一种成型技术。从此,拉挤成型工艺也随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阶段。与此同时,国内也开始关注起拉挤成型工艺这一新型技术。
在借鉴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业内人员不断研究新工艺,开发新产品,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国内拉挤成型工业,目前这一技术正在向高速度、大直径、高厚度、复杂截面及复合成型的工艺方向发展。
我们现在的拉挤成型生产上用的预成型板,需要多块板共同使用。
我们在生产中,为了加工的方便,都会把所有板上打的孔的孔径统一做成玻璃纤维的直径一样,这样在加工的过程中不用更换打孔的钻头,利于节省工时。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玻璃纤维在穿过每块板上的孔的时候,都会比较紧,造成穿孔不易,费时又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减少玻璃纤维的穿丝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减小玻璃纤维与预成型板之间的摩擦力,降低拉挤设备的负担。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拉挤成型用预成型板,预成型板上有多个圆孔,圆孔孔径d为10mm≤d≤15mm。
预成型板上圆孔边缘处有倒角。
预成型板上圆孔为纵横均匀排列。
预成型板中间有方孔。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变大了孔径后,减少了玻璃纤维的穿丝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材料成本,通过在预成型板上圆孔边缘处倒角,减小了玻璃纤维与预成型板之间的摩擦力,降低了拉挤设备的负担,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拉挤成型用预成型板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拉挤成型用预成型板实施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我们现在的拉挤成型工艺过程中用的预成型板,需要多块板共同使用。
两端的两块板,一块板要挤掉玻璃纤维上粘有的胶,另一块板要保持玻璃纤维的成型,所以只能是一根玻璃纤维穿过一个孔,而且孔的直径要与玻璃纤维相同。
中间的板是为了夹持玻璃纤维,使之不会因为下垂而造成各玻璃纤维之间打结。
如图1所示,我们在生产预成型板时,为了加工的方便,都会把所有板上圆孔的孔径统一做成和玻璃纤维的直径一样,这样在加工的过程中不用更换打孔的钻头,有利于节省工时。但是,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玻璃纤维在穿过每块板上的圆孔的时候,都会比较紧,造成穿孔不易,费时又费力。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拉挤成型用预成型板,预成型板上有多个圆孔,圆孔的孔径大于玻璃纤维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预成型板,把孔径变大,可以穿过1根或者2根或者更多的玻璃纤维,本实用新型的预成型板放置在中间位置,两端的两块板还用原来的板。
这样在预成型板生产过程中,虽然需要更换钻头生产两次,耽误了时间,但是却在工作的时候,节省了时间,降低了操作难度。而且还节省了材料,降低了使用成本。
圆孔的孔径根据生产需要设计,即需要穿过多少根玻璃纤维,那么孔径的大小就设计为能穿过多少根玻璃纤维的大小。所以,圆孔的孔径只要大于玻璃纤维的直径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预成型板上圆孔孔径d为10mm≤d≤1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蓝星(北京)特种纤维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未经蓝星(北京)特种纤维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868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井用泡排球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用于清洗积蜡试剂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