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汽车副车架上减震用硫化橡胶圆形支承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86808.1 | 申请日: | 2013-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35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陆兴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捷豹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38 | 分类号: | F16F1/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609 浙江省宁海县梅***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汽车 车架 减震 硫化橡胶 圆形 支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副车架上减震用硫化橡胶圆形支承。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外汽车的改型换代相当频繁,汽车工业正面临一个迅速变革的时期,发展的特点是在保证驾驶安全性、乘坐舒适性、行驶高速性以及豪华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汽车的使用寿命。减震制品用于控制汽车的震动和噪声及改善其操纵稳定性,一般置于汽车发动机机架、压杆装置、悬挂轴衬、中心轴承托架、颠簸限制器、扭振减震器及车架等部位,以改善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减震制品可分为支架类、轴衬类、缓冲类和阻尼类四大类。
汽车减震橡胶制品包括发动机支座、悬挂构件、橡胶弹簧、橡胶空气弹簧和碰撞橡胶防护件等。近年来,为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操作性,汽车用减震橡胶制品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多,如一辆轿车上减震橡胶制品的数量已达50~60件。橡胶缓冲器是车体的重要减震器之一,其结构形式是2块金属板之间设有橡胶层,利用橡胶的剪切变形达到缓冲的目的。理想的汽车减震橡胶制品要求具有较好的支撑功能、耐老化性能和耐热性能。然而现有的橡胶缓冲器其结构复杂,缓冲效果不佳,并且制作时,内部的金属板与外部金属板之间位置不容易固定,橡胶的用料也比较大,整体成本很难降低。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汽车副车架上减震用硫化橡胶圆形支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汽车副车架上减震用硫化橡胶圆形支承,包括铝铸内芯,塑料外圈和硫化橡胶,所述硫化橡胶粘合在所述铝铸内芯和塑料外圈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铝铸内芯中央设有空心筒。
进一步的,所述硫化橡胶包括侧硫化橡胶、前硫化橡胶和后硫化橡胶,所述侧硫化橡胶设于所述铝铸内芯的左右两侧,所述前硫化橡胶设于所述铝铸内芯的前端,所述后硫化橡胶设于所述铝铸内芯的后端。
进一步的,所述铝铸内芯空心筒前侧,还设有两个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前硫化橡胶及后硫化橡胶与所述塑料外圈内侧之间各设有空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外部使用塑料外圈,通过硫化橡胶将铝铸内芯和塑料外圈进行粘合,其耐热,耐老化能力强,使用寿命变长,在铝铸内芯中央设置空心筒,其有利于制作时将铝铸内芯和塑料外圈进行位置固定,硫化橡胶分成前、后、侧,这样能在保持原有性能的基础上节省资源,其中前后硫化橡胶不于塑料外圈直接接触,有助于铝铸内芯左右摆动时的缓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汽车副车架上减震用硫化橡胶圆形支承,包括铝铸内芯2,塑料外圈1和硫化橡胶,所述硫化橡胶粘合在所述铝铸内芯2和塑料外圈之间1,所述铝铸内芯2中央设有空心筒6,该空心筒6的设计有助于制造时的将铝铸内芯和塑料外圈进行位置固定,所述硫化橡胶包括侧硫化橡胶3、前硫化橡胶4和后硫化橡胶5,所述侧硫化橡胶3设于所述铝铸内芯2的左右两侧,所述前硫化橡胶4设于所述铝铸内芯2的前端,所述后硫化橡胶5设于所述铝铸内芯2的后端,所述铝铸内芯空心筒6前侧,还设有两个凹槽,所述前硫化橡胶4及后硫化橡胶5与所述塑料外圈1内侧之间不直接接触,而是各设有空隙。通过外部使用塑料外圈,通过硫化橡胶将铝铸内芯和塑料外圈进行粘合,其耐热,耐老化能力强,使用寿命变长,在铝铸内芯中央设置空心筒,其有利于制作时将铝铸内芯和塑料外圈进行位置固定,硫化橡胶分成前、后、侧,这样能在保持原有性能的基础上节省资源,其中前后硫化橡胶不于塑料外圈直接接触,有助于铝铸内芯左右摆动时的缓冲。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捷豹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捷豹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868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