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动盘形管成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85427.1 | 申请日: | 2013-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432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韩清华;沈庆伟;吴东平;唐武忠;姜丰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1D11/06 | 分类号: | B21D11/06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71008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动 盘形管 成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盘旋管加工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手动盘形管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飞机燃油管道多采用橡胶软管来实现,橡胶软管的重量大,致使飞机需要耗费较多的燃油,节能环保效果差,而且,橡胶软管的热胀冷缩性能不够好,膨胀系数比较小,飞机从地面升空后,燃油管道的温度会变化,橡胶软管不能够很好地满足温度变化对燃油管道热胀冷缩性能的需求。如果能够用铝、不锈钢等制成的盘旋管来代替橡胶软管制成飞机燃油管道,一方面能够减轻一半的重量,另一方面热胀冷缩性能也能满足温度变化的需求。但是,现有技术中用于空调、工业制冷等方面的盘旋管又不能直接用在飞机燃油管道,现有技术中加工盘旋管的设备也不能直接用于加工飞机燃油管道用盘旋管,因此,急需设计一种盘旋管加工成型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手动盘形管成型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加工制作方便,使用操作便捷,操纵性强,工作可靠性高,适应性强,工作效率高,加工盘旋管的成本低、质量高,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动盘形管成型装置,包括底座2、用于支撑导管的导管支撑机构和用于导管盘旋成型的导管盘旋成型机构,所述导管支撑机构包括设置在底座2上的组合支座和设置在组合支座顶端的限位块11,所述组合支座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限位块11的底端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凹槽相配合构成导管通道20的第二凹槽;所述导管盘旋成型机构包括设置在底座2上的轴套13和插入轴套13中的导管盘旋成型杆10,所述导管盘旋成型杆10的下半部分为设置有螺旋槽10-1的螺纹杆,所述导管盘旋成型杆10的上半部分为光杆且套装有导向套9,所述导向套9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所述导管盘旋成型杆10一侧且与所述导管盘旋成型杆10相平行的轮轴7,所述轮轴7中部连接有用于带动轮轴7旋转的手柄1,所述轮轴7下部套装有滚轮5,位于所述手柄1与所述滚轮5之间的轮轴7上套有滚动轴承18,所述滚动轴承18套有接触轮6。
所述导管盘旋成型杆10通过第一销子3固定连接在所述轴套13中。
所述组合支座由通过第一螺栓17固定连接在底座2上的底板12-1和焊接在底板12-1顶端的T型支架12-2构成,所述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T型支架12-2的顶端,所述限位块11通过第二螺栓16固定连接在所述T型支架12-2顶端。
所述螺纹杆的外径为50mm~80mm。
所述螺旋槽10-1横截面的形状为半圆形,所述螺旋槽10-1的深度为2mm~6mm,所述导管盘旋成型杆10与所述轮轴7轴线之间的间距为50mm~80mm。
所述轮轴7的顶端套装有与所述轮轴7固定连接的挡板8,所述挡板8通过第二销子15、第三螺栓14和与第三螺栓14相配合的螺母19固定连接在所述导向套9上。
所述手柄1与所述轮轴7中部螺纹连接。
所述轮轴7的底部连接有用于对滚轮5进行限位的紧固螺栓4。
所述手柄1与所述滚轮5之间的轮轴7上套有滚动轴承18。
所述滚动轴承18套有接触轮6。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位于手柄与滚轮之间的轮轴上套有滚动轴承且能够在螺旋槽中滚动的接触轮,因此能够保证导管坯材始终沿所述螺旋槽的轨迹运动,能够保证盘旋管的螺距符合设计要求,利用接触轮获得了良好的导向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操纵性和可靠性。本实用新型具有快换功能,通过更换螺纹杆外径和螺旋槽深度不同的导管盘旋成型杆,就可以成型不同规格的盘旋管,解决了盘旋管管径与导管坯材直径变化的加工问题,适应性强,工作效率高,装置利用率高,加工盘旋管的成本低。本实用新型能够用于制作飞机燃油管道,有助于减少飞机燃油,节能环保,且加工出的盘旋管的热胀冷缩性能能够满足飞机燃油管道温度变化的需求,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加工制作方便,使用操作便捷,操纵性强,工作可靠性高,适应性强,工作效率高,加工盘旋管的成本低、质量高,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854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