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混凝土倒料和清洗搅拌车罐体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85289.7 | 申请日: | 2013-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312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吴爱芹;罗金垒;于琦;邓云龙;杨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青建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C7/16 | 分类号: | B28C7/16;B08B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8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清洗 搅拌 车罐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生产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混凝土倒料和清洗搅拌车罐体的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常会出现以下常见问题:1、搅拌站打料失误,本来正常装载12m3的混凝土运输车,多打进去好几方料;2、工地未使用完的混凝土,混凝土运输车拉回搅拌站后,在混凝土各项性能能够保证的前提下,需要分装到其他的混凝土运输车中;3、搅拌站生产任务繁忙时,混凝土运输车不能够及时的清洗搅拌罐内部(搅拌罐内部清洗需要石子和水通过搅拌罐的旋转摩擦,清洗罐体内部的残余混凝土)。
解决上述问题现在最常用的手段是:
1、通过在地面构建一个高平台,两辆混凝土运输车一个在平台上,一个在平台下交错,利用地面的高度落差,实现混凝土从一个混凝土运输车导入另外一辆车内。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的缺点就是:倒料过程中,由于混凝土运输车的进料口比较小,下料过程容易产生喷溅问题,而且混凝土由一台车导入另一台车的倒料量不容易控制。
2、一般都是通过搅拌机把水和石子放入混凝土运输车中,然后运输车搅拌清洗罐体内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一旦生产任务繁忙,混凝土运输车不能够及时的清洗罐体内部,将会造成罐体内部粘结的混凝土凝固,以后很难清除;不仅如此,用搅拌机下水和石子后,搅拌机内部结构会存留下一部分水,造成混凝土质量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解决混凝土倒料问题和混凝土运输车罐体内部清洗问题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混凝土倒料和清洗搅拌车罐体的装置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混凝土倒料和清洗搅拌车罐体的装置,包括由四根支柱支撑着的倒料斗,所述的倒料斗上侧四个角各有一个与水管相连接的进水口。
作为优选,所述的倒料斗上部有一个上料口,下部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下料口。
作为优选,所述的支柱高度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的倒料斗为倒棱台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混凝土倒料和清洗搅拌车罐体的装置的有益效果是:
1、在混凝土倒料问题上,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倒料斗倒料,能够有效地解决混凝土从一辆运输车倒入另一辆运输车进料口比较小,下料过程容易产生喷溅问题,而且通过铲车的铲子倒料(铲子的大小固定),能够大体估计出混凝土的倒料数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在运输车罐体内部清洗问题上,运输车司机可以在任何时间加水清洗罐体,避免了生产任务繁忙,混凝土运输车不能够及时的清洗罐体内部,造成罐体内部粘结的混凝土凝固,难以清除的现象,并且能够完全脱离使用混凝土生产线搅拌机加水,避免搅拌机内部结构会存留下一部分水,造成混凝土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1为倒料斗,2为支柱,3为上料口,4为下料口,5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混凝土倒料和清洗搅拌车罐体的装置,包括由四根支柱2支撑着的倒料斗1,所述的倒料斗1上侧四个角各有一个与水管5相连接的进水口。所述的倒料斗1上部有一个上料口3,下部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下料口4。所述的支柱2高度相同。所述的倒料斗1为倒棱台结构。
混凝土需要倒料的时候,出料的混凝土运输车将混凝土先倒入铲车的铲子中,进料的混凝土运输车在下料口4等待进料,铲车将铲子举起,倒入倒料斗1中,混凝土通过倒料斗1进入混凝土运输车。
混凝土运输车需要清洗罐体内部时,将运输车倒入(停在)下料口4位置,通过水管5开关自行加水,然后由铲车将石子通过倒料斗1倒入混凝土运输车罐体内,实现运输车罐体的清洗。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并不是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与权利范围,凡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述内容相同或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青建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青岛青建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8528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